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植物繁殖生态学 | 第12-15页 |
·繁育系统 | 第12-13页 |
·传粉生物学 | 第13-14页 |
·开花物候 | 第14页 |
·繁殖分配及繁殖策略研究 | 第14-15页 |
·植物花柱异型研究 | 第15-16页 |
·研究材料 | 第16-19页 |
·金荞麦及其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火炭母及其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金荞麦与火炭母繁育系统研究 | 第19-33页 |
·试验样地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研究样区概况 | 第19-20页 |
·环境因子监测 | 第20页 |
·花部基本特征测量 | 第20页 |
·花粉量与花粉胚珠比(pollen/ovule, P/O)测定 | 第20页 |
·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检测 | 第20页 |
·杂交指数(Out crossing index, OCI)估算 | 第20-21页 |
·套袋试验 | 第21页 |
·传粉生物学研究 | 第21页 |
·结实特性 | 第21页 |
·数据处理 | 第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1-30页 |
·花部特征及花柱二型性 | 第21-23页 |
·花粉量与花粉胚珠比(pollen/ovule, P/O) | 第23-24页 |
·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 | 第24-26页 |
·杂交指数(Out crossing index, OCI) | 第26页 |
·套袋试验 | 第26页 |
·传粉生物学 | 第26-28页 |
·结实特性 | 第28-30页 |
·讨论 | 第30-33页 |
·金荞麦和火炭母花柱二型性研究 | 第30-31页 |
·交配系统研究 | 第31页 |
·传粉生物学研究 | 第31-33页 |
第三章 金荞麦与火炭母开花物候研究 | 第33-43页 |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单花开花动态及花形态特征的观测 | 第33页 |
·花序开花动态观测 | 第33页 |
·开花物候观测 | 第33页 |
·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单花开花动态及花形态特征 | 第34-36页 |
·花序开花动态 | 第36页 |
·开花物候 | 第36-40页 |
·讨论 | 第40-43页 |
·开花物候特点及影响因素 | 第40-41页 |
·开花物候与二型花柱及繁殖成功的关系 | 第41-43页 |
第四章 金荞麦与火炭母繁殖分配及策略研究 | 第43-52页 |
·研究方法 | 第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50页 |
·花部各构件基本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 | 第43-44页 |
·花部各构件生物量分配 | 第44-45页 |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间的资源分配 | 第45-46页 |
·有性繁殖分配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 第46-47页 |
·雌雄蕊长短与花部生物量分配间的相关性 | 第47-49页 |
·雌雄蕊长度与植株生物量分配间的相关性 | 第49-50页 |
·讨论 | 第50-52页 |
第五章 主要的结论与研究特色 | 第52-54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繁育系统研究 | 第52页 |
·开花物候研究 | 第52-53页 |
·繁殖分配及策略研究 | 第53页 |
·本研究具有以下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53页 |
·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附录 | 第61-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