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第13-19页 |
| 一、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3页 |
| (一)20 世纪初期欧洲的政治环境 | 第13页 |
| (二)20 世纪初期欧洲的经济环境 | 第13页 |
| (三)20 世纪初期欧洲的思想环境 | 第13页 |
| 二、现代主义设计的圣殿——包豪斯 | 第13-16页 |
| (一)现代主义设计的启蒙 | 第14页 |
| (二)现代主义设计的圣殿——包豪斯 | 第14-16页 |
| 三、现代主义设计的主张 | 第16-17页 |
| (一)功能主义 | 第16页 |
| (二)理性主义 | 第16页 |
| (三)少即是多 | 第16-17页 |
| (四)机器美学 | 第17页 |
| 四、现代主义设计的历史意义与弊端 | 第17-19页 |
| (一)反历史传统 | 第17页 |
| (二)精英主义与大众精神 | 第17-18页 |
| (三)普适主义 | 第18页 |
| (四)乌托邦理想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现代主义之后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 第19-27页 |
|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条件 | 第19页 |
| (一)经济快速发展影响下劳动者生产生活状况的改变 | 第19页 |
| (二)经济快速发展影响下文化形态的变革 | 第19页 |
| 二、后现代主义设计的表现 | 第19-25页 |
| (一)与大众文化之间的互融 | 第20-22页 |
| (二)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共生 | 第22-24页 |
| (三)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忧思 | 第24-25页 |
| 三、后现代与后现代主义设计 | 第25-26页 |
| 注释 | 第26-27页 |
| 第四章 室内陈设艺术的再认识 | 第27-38页 |
| 一、何谓室内陈设艺术 | 第27-28页 |
| (一)室内陈设艺术的含义 | 第27页 |
| (二)室内陈设艺术的内容 | 第27-28页 |
| 二、室内陈设艺术的历史 | 第28-32页 |
| (一)中国传统室内陈设艺术 | 第29-30页 |
| (二)西方传统室内陈设艺术 | 第30-32页 |
| 三、室内陈设艺术的功能与作用 | 第32-35页 |
| (一)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与室内陈设艺术设计 | 第32-33页 |
| (二)室内陈设艺术的功能与作用 | 第33-35页 |
| 四、时代环境中的室内陈设艺术 | 第35-37页 |
| 注释 | 第37-38页 |
| 第五章 室内陈设艺术风格源流 | 第38-43页 |
| 一、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室内风格 | 第38-41页 |
| (一)后现代主义风格 | 第38-39页 |
| (二)解构主义风格 | 第39页 |
| (三)新地域主义风格 | 第39-40页 |
| (四)关注生态的设计 | 第40-41页 |
| 二、大众文化中的流行时尚所创造的风格 | 第41-42页 |
| (一)LOFT 风格 | 第41页 |
| (二)混搭风格 | 第41-42页 |
| 注释 | 第42-43页 |
| 第六章 我国的室内陈设艺术 | 第43-48页 |
| 一、我国室内陈设艺术的兴起与发展 | 第43-45页 |
| (一)居民住宅环境的改善为室内陈设艺术提供空间 | 第43-44页 |
| (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室内陈设艺术提供物质基础 | 第44页 |
| (三)室内设计行业发展为室内陈设艺术提供平台 | 第44-45页 |
| 二、后现代主义语境中多元趋势的室内陈设艺术 | 第45-47页 |
| (一)传统复兴与地域文化的回归 | 第45-46页 |
| (二)人性化的室内陈设艺术 | 第46页 |
| (三)消费时代的流行元素 | 第46-47页 |
| (四)关注生态的绿色设计 | 第47页 |
| 注释 | 第47-48页 |
| 结语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