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孔子美学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绪论 | 第13-19页 |
·选题意义及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现状之综述 | 第14-17页 |
·典籍方面 | 第14-15页 |
·当代专著 | 第15-16页 |
·论文方面 | 第16-17页 |
·相关概念之界定 | 第17-19页 |
·孔子美学释义 | 第17-19页 |
第1章 讨论《诗经》的缘起、分类及思想内容 | 第19-28页 |
·《诗经》的缘起 | 第19-24页 |
·成诗时代及名称由来 | 第19-20页 |
·采诗说与献诗说 | 第20-21页 |
·孔子删诗说 | 第21-24页 |
·《诗经》的分类——四始六义及三体三法 | 第24-25页 |
·《诗经》的思想内容 | 第25-28页 |
第2章 孔子美学的主要内容 | 第28-34页 |
·仁学与美学 | 第28页 |
·兴观群怨说 | 第28-29页 |
·中和之美 | 第29-33页 |
·温柔敦厚 | 第29-30页 |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第30-33页 |
·孔子论美与善 | 第33-34页 |
第3章 《诗经》的孔子美学式解读 | 第34-49页 |
·仁礼——《诗经》审美的思想基础 | 第34-35页 |
·兴观群怨——《诗经》的社会作用 | 第35-40页 |
·兴,感发意志之美 | 第35-37页 |
·观,对现实人生的窥探 | 第37-38页 |
·群,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伦理 | 第38-39页 |
·怨,否定性情感的合理宣泄 | 第39-40页 |
·和谐——《诗经》的主旋律 | 第40-44页 |
·天人合一 | 第40-42页 |
·人伦和谐 | 第42-44页 |
·尽善尽美——《诗经》的人格审美导向 | 第44-49页 |
·威仪之美,礼仪之善 | 第44-46页 |
·谦谦君子,文质彬彬 | 第46-47页 |
·尽善尽美,理想的人格审美 | 第47-49页 |
第4章 从孔子美学角度解读《诗经》的当代价值 | 第49-54页 |
·遵从“仁礼”的道德回归 | 第49-50页 |
·关注现实人生 | 第50-52页 |
·反思人格美的塑造 | 第52-53页 |
·构建和谐社会的范本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