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包(应用软件)论文--图像处理软件论文

校本电子书包的开发模式及其应用策略研究--来自上海市Q小学的案例研究

论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研究概述第12-25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2-17页
  (一) 研究的背景第12-14页
  (二)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4-17页
 二、文献综述第17-22页
  (一) 电子书包的涵义第17-19页
  (二) 电子书包的架构第19-20页
  (三) 电子书包的优势第20-21页
  (四) 电子书包存在的问题第21-22页
 三、研究意义第22-23页
  (一) 理论意义第22-23页
  (二) 应用价值第23页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3-25页
  (一) 研究思路第23页
  (二) 研究方法第23-25页
第二章 校本电子书包概述第25-31页
 一、电子书包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第25-26页
 二、校本电子书包的内涵第26-28页
 三、开发校本电子书包的意义第28-31页
  (一) 激发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28-29页
  (二)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第29页
  (三) 促进教师和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第29-31页
第三章 上海市Q小学开发校本电子书包的过程第31-78页
 一、校本电子书包开发的原因分析第31-34页
  (一) 学校概况第31-33页
  (二) 电子书包的应用情况以及面临的问题第33-34页
  (三) 问题的解决——开发校本电子书包第34页
 二、校本电子书包的开发实践第34-54页
  (一) 构建校本电子书包的培训内容第34-35页
  (二) 完善校本电子书包的基础设施第35-36页
  (三) 设置校本电子书包的内容和评价体系第36-38页
  (四) 设计校本电子书包的建构和操作流程第38-53页
  (五) 制定校本电子书包使用的保障机制第53-54页
 三、案例分析第54-66页
  (一) 《Mom rabbit》第55-60页
  (二) 《在牛肚子里旅行》第60-62页
  (三) 《搭配》第62-63页
  (四) 《我们来画树》第63-66页
 四、校本电子书包的运用成效第66-74页
  (一) 引起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第67-71页
  (二) 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第71-72页
  (三) 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第72-73页
  (四) 培养师生的反思能力第73-74页
  (五) 增加学校管理的透明度第74页
 五、校本电子书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74-78页
  (一) 教育行政部门缺失对电子书包的长远规划第75页
  (二) 学校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有待提高第75-76页
  (三) 电子书包的课堂实践需进一步论证第76页
  (四) 学校教师的工作负担有待减轻第76-78页
第四章 促进校本电子书包发展的策略寻绎第78-86页
 一、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第78-80页
  (一) 提供政策支持,使之有章可循第78页
  (二) 提供经费保障,做到专款专用第78-79页
  (三) 提供专业支持,进行专用引领第79-80页
 二、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第80-83页
  (一) 构建管理体系,明确职责范围第80-81页
  (二) 建立相应制度,推动开发使用第81-82页
  (三) 开展广泛合作,创建共享机制第82-83页
 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第83-86页
  (一) 注重反思,不断实践第83-84页
  (二) 团队合作,合理分工第84页
  (三) 参加培训,提高技能第84-85页
  (四) 贴近学生,和谐沟通第85-86页
附录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2页
后记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ndroid智能机课堂反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虚拟微格教室的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