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象征与城市--以武威城市格局的变迁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2-27页 |
·论文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文明史研究 | 第13-21页 |
·蒙藏关系史研究 | 第21-24页 |
·当地地方志材料 | 第24-26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文献法 | 第26页 |
·深度访谈法 | 第26页 |
·参与观察法 | 第26-27页 |
第2章 藏传佛教的传播 | 第27-47页 |
·元朝时期蒙藏关系格局的奠定 | 第27-35页 |
·“凉州会盟”的始末 | 第27-28页 |
·“医生”与“病人”关系建立的文化意义 | 第28-31页 |
·关于蒙藏初步建立联系的探讨 | 第31-33页 |
·儒学助力:藏传佛教在蒙古汗廷站稳根基 | 第33-34页 |
·蒙古“藏传佛教”化:蒙藏格局的建立 | 第34-35页 |
·明清时期的发展 | 第35-40页 |
·明朝时期蒙藏会盟地点的转移 | 第35-38页 |
·清朝对蒙藏格局的延续与发展 | 第38-40页 |
·武威今日藏传佛教格局 | 第40-45页 |
·白塔寺的重修 | 第40-43页 |
·白塔寺与金塔寺之间的张力 | 第43-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第3章 汉传佛教的发展 | 第47-75页 |
·明朝汉传佛教的重新进入 | 第47-54页 |
·鸠摩罗什寺的重建及“天下观”的延续 | 第47-50页 |
·大云寺的重修及汉传佛教的重修进入 | 第50-52页 |
·清应寺的重建 | 第52-53页 |
·明朝的蒙藏的经略 | 第53-54页 |
·清朝时期的发展 | 第54-58页 |
·清朝时期藏传佛教在武威的重新发展 | 第55-57页 |
·汉传佛教的齐头并进 | 第57-58页 |
·民国时期法幢正宗的出现 | 第58-62页 |
·心道法师的前期活动 | 第58-61页 |
·法幢正宗的建立 | 第61-62页 |
·武威今日的宗教格局 | 第62-73页 |
·大云寺:民间宗教的兴起 | 第62-64页 |
·罗什寺:汉传佛教的弘扬 | 第64-68页 |
·金刚亥母洞:藏传佛教罅隙中的生存 | 第68-73页 |
·小结 | 第73-75页 |
第4章 重构夷夏关系 | 第75-87页 |
·文庙及西夏博物馆的格局 | 第75-77页 |
·武威文庙的发展 | 第77-83页 |
·明朝时期儒学的进入 | 第77-79页 |
·清朝时期儒学的延续 | 第79-81页 |
·文庙的“遗迹”化 | 第81-83页 |
·西夏博物馆的发展 | 第83-85页 |
·小结 | 第85-87页 |
第5章 铜奔马的象征化 | 第87-104页 |
·雷台下挖出“金马驹子” | 第87-90页 |
·汉藏金桥上的铜奔马 | 第90-94页 |
·中华文明意义上的铜奔马 | 第94-99页 |
·铜奔马重见天日 | 第94-96页 |
·铜奔马的“腾飞” | 第96-97页 |
·铜奔马进入河西走廊之谜 | 第97-99页 |
·以天马为中心的城市格局的形成 | 第99-101页 |
·结论 | 第101-10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04-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