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层预报模型研究及震前电离层异常初探
| 目录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2-18页 |
| ·经典电离层模型 | 第13-14页 |
| ·现代电离层模型 | 第14-16页 |
| ·震前电离层扰动 | 第16-18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利用GPS观测值计算TEC | 第19-35页 |
| ·电离层对GPS信号的影响 | 第19-21页 |
| ·总电子含量TEC | 第21页 |
| ·几种常用的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 | 第21-24页 |
| ·Klobuchar模型 | 第21-22页 |
| ·IRI模型 | 第22-23页 |
| ·双频改正法 | 第23-24页 |
| ·GPS观测值精确计算TEC方法 | 第24-34页 |
| ·双频观测值计算TEC原理 | 第24-25页 |
| ·周跳探测 | 第25-27页 |
| ·电离层残差法 | 第25-26页 |
| ·M-W方法 | 第26-27页 |
| ·穿刺点位置计算 | 第27-28页 |
| ·投影函数 | 第28页 |
| ·相位平滑伪距 | 第28-30页 |
| ·L_4 代替ΔP_2P_1 | 第29页 |
| ·L_4 组合观测量平滑ΔP_2P_1 | 第29-30页 |
| ·硬件延迟 | 第30-34页 |
| ·考虑硬件延迟的TEC计算方法 | 第30-31页 |
| ·电离层模型法 | 第31-34页 |
| ·自适应格网法 | 第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基于时间序列的电离层预报模型 | 第35-52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平稳时间序列 | 第35-36页 |
| ·平稳时间序列定义 | 第35-36页 |
| ·平稳性检验 | 第36页 |
| ·平稳时间序列建模 | 第36-42页 |
| ·建模步骤 | 第36页 |
| ·ARMA模型 | 第36-37页 |
| ·自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 | 第37页 |
| ·模型识别 | 第37-38页 |
| ·模型阶数确定 | 第38-39页 |
| ·参数确定 | 第39-41页 |
| ·模型预测 | 第41-42页 |
| ·线性最小方差预测法 | 第41-42页 |
| ·修正预测法 | 第42页 |
| ·非平稳时间序列建模 | 第42-43页 |
| ·修正预测法预报电离层VTEC | 第43-46页 |
| ·改进的修正预测法预报电离层VTEC | 第46-51页 |
| ·改进的修正预测法 | 第46-47页 |
| ·实验分析 | 第47-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四章 中国大陆区域电离层TEC地图重构 | 第52-67页 |
| ·引言 | 第52-53页 |
| ·距离加权法重构电离层TEC地图 | 第53-58页 |
| ·格网点VTEC计算 | 第53-54页 |
| ·实验分析 | 第54-58页 |
| ·实验数据 | 第54-55页 |
| ·VTEC计算 | 第55-56页 |
| ·TEC地图重构 | 第56-58页 |
| ·Kriging法重构电离层TEC地图 | 第58-66页 |
| ·变异函数 | 第58-59页 |
| ·普通Kriging法 | 第59-61页 |
| ·电离层重构中的Kriging方法 | 第61-62页 |
| ·实验分析 | 第62-66页 |
| ·VTEC计算 | 第62页 |
| ·TEC地图重构 | 第62-64页 |
| ·重构精度评定 | 第64-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五章 震前电离层TEC异常分析 | 第67-81页 |
| ·引言 | 第67-68页 |
| ·汶川地震分析 | 第68-72页 |
| ·玉树地震分析 | 第72-76页 |
| ·日本地震分析 | 第76-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 ·论文总结 | 第81-82页 |
| ·下一步工作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89-90页 |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