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律例》中宗教性的体现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 从宏观上研究了法律与宗教的关系 | 第10-11页 |
2、 研究了具体某一个宗教与法律的关系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 文献分析法 | 第12页 |
2、 跨学科研究法 | 第12页 |
(四)基本思路和创新 | 第12-14页 |
1、 论文基本思路 | 第12-13页 |
2、 论文创新 | 第13-14页 |
(1) 宗教学领域 | 第13页 |
(2) 中国法制史领域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儒教与《大清律例》 | 第14-37页 |
(一)儒教是否为宗教 | 第14-21页 |
1、 学术界关于儒教是否为宗教的争论 | 第14-15页 |
(1) “儒教是教” | 第14-15页 |
(2) “儒家不是宗教” | 第15页 |
(3) “儒家虽然不是宗教,但具有宗教性” | 第15页 |
2、 “儒教是教”之我见 | 第15-19页 |
3、 “儒教”与礼 | 第19-20页 |
4、 “儒教”与中国古代社会 | 第20-21页 |
(二)儒教与法律指导思想 | 第21-23页 |
(三)儒教在《大清律例》中的体现 | 第23-33页 |
1、 祭祀在《大清律例》中的体现 | 第23-28页 |
2、 “孝道”在《大清律例》中的体现 | 第28-33页 |
(1) “祖先崇拜”与“孝道” | 第28-30页 |
(2) 《大清律例》中孝的体现 | 第30-33页 |
(四)儒教与司法制度 | 第33-37页 |
第三章 佛教对《大清律例》的渗透 | 第37-53页 |
(一)佛教的基本概况 | 第37-38页 |
(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 第38-40页 |
1、 汉传佛教 | 第38-39页 |
2、 藏传佛教 | 第39-40页 |
3、 南传佛教 | 第40页 |
(三)佛教戒律的发展与沿革 | 第40-44页 |
1、 佛教戒律的基本介绍 | 第40-42页 |
2、 佛教戒律在中国的传播 | 第42-44页 |
(四)佛教对《大清律例》的渗透 | 第44-48页 |
1、 佛教戒律与法律的互动 | 第44-45页 |
2、 佛教“五戒”对《大清律例》的影响 | 第45页 |
3、 佛教“十恶戒”与《大清律例》“十恶”之罪 | 第45-46页 |
4、 “十斋日”与《大清律例》禁刑之规定 | 第46-48页 |
(五)《大清律例》对佛教的管理 | 第48-52页 |
1、 确立僧道的法律地位 | 第48页 |
2、 禁止僧道私创庵院及私入道 | 第48-50页 |
3、 禁止僧道娶妻及僧道犯奸 | 第50页 |
4、 僧道须拜父母 | 第50-51页 |
5、 禁止异术邪道 | 第51-52页 |
6、 其他涉及僧道管理的条例 | 第52页 |
(六)总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道教对《大清律例》的渗透 | 第53-65页 |
(一)道教基本概述 | 第53页 |
(二)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 | 第53-55页 |
(三)道教戒律在中国的发展与沿革 | 第55-60页 |
1、 道教戒律概述 | 第55-59页 |
2、 道教戒律的沿革和发展 | 第59-60页 |
(四)道教戒律对《大清律例》的渗透 | 第60-63页 |
1、 道教戒律与法律 | 第60页 |
2、 道教“老君五戒”对《大清律例》的影响 | 第60页 |
3、 道教“十恶戒”与《大清律例》“十恶罪” | 第60页 |
4、 “十直斋日”与禁止刑罚执行 | 第60-62页 |
5、 “三元日”与不理刑名 | 第62-63页 |
(五)《大清律例》对道教的管理 | 第63-64页 |
(六)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