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站仪的森林计测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 ·森林计测 | 第11-14页 |
| ·森林计测仪器 | 第14-16页 |
| ·抽样方法理论 | 第16-18页 |
| ·超站仪系统 | 第18-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9页 |
| ·本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2. 研究区概况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4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0-21页 |
| ·行政区划 | 第20-21页 |
| ·气候 | 第21页 |
| ·水文 | 第21页 |
| ·地形地貌 | 第21页 |
| ·研究区植被概况 | 第21页 |
| ·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21-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3. 超站仪系统集成 | 第24-28页 |
| ·GPS | 第24-25页 |
| ·GPS | 第24页 |
| ·GPS系统的特点 | 第24页 |
| ·GPS在森林计测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 ·全站仪系统 | 第25页 |
| ·全站仪系统 | 第25页 |
| ·全站仪系统的特点 | 第25页 |
| ·全站仪系统在森林计测中的应用 | 第25页 |
| ·超站仪系统 | 第25-27页 |
| ·超站仪系统的原理 | 第26页 |
| ·超站仪系统的功能与特点 | 第26-27页 |
| ·超站仪系统在森林计测中的应用 | 第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4. 立木精测 | 第28-45页 |
| ·立木精测因子原理 | 第28-34页 |
| ·立木树心三维坐标的量测 | 第28页 |
| ·立木树高的量测 | 第28-29页 |
| ·立木任意处直径的量测 | 第29-30页 |
| ·立木冠幅的量测 | 第30-31页 |
| ·立木材积的量测 | 第31-32页 |
| ·立木体积的量测 | 第32-34页 |
| ·数据获取 | 第34-35页 |
| ·外业采集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 ·传统量测数据采集 | 第35页 |
| ·数据处理 | 第35-36页 |
| ·精度分析 | 第36-44页 |
| ·树心坐标精度分析 | 第36页 |
| ·树高的精度分析 | 第36-38页 |
| ·胸径精度分析 | 第38-39页 |
| ·冠幅精度分析 | 第39-41页 |
| ·材积精度分析 | 第41-42页 |
| ·体积精度分析 | 第42-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5. 多边形样地法样地计测 | 第45-54页 |
| ·多边形样地数据获取 | 第45-47页 |
| ·数据分析 | 第47-49页 |
| ·生长量的精准测定 | 第49-53页 |
| ·生长量的概念及分类 | 第49-50页 |
| ·生长量模型研建 | 第50-52页 |
| ·模型精度分析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4-56页 |
| ·结论 | 第54页 |
| ·创新点 | 第54-55页 |
| ·讨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 个人简介 | 第61-62页 |
| 导师简介 | 第62-63页 |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