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7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第1章 帮助犯的成立范围 | 第8-14页 |
| 一、共同犯罪概述 | 第8-9页 |
| (一) 共同犯罪概念 | 第8页 |
| (二) 正犯与共犯 | 第8页 |
| (三) 狭义共犯 | 第8-9页 |
| 二、帮助犯成立的范围 | 第9-14页 |
| (一) 犯罪共同说 | 第9-10页 |
| (二) 行为共同说 | 第10-12页 |
| (三) 我国的学说与笔者的立场 | 第12-14页 |
| 第2章 帮助犯与正犯的关系 | 第14-21页 |
| 一、共犯独立性说 | 第14页 |
| 二、共犯从属性说 | 第14-15页 |
| 三、我国的学说和笔者的立场 | 第15-21页 |
| (一) 教唆犯独立性说 | 第15-16页 |
| (二) 教唆犯二重性说 | 第16-17页 |
| (三) 笔者的立场 | 第17-21页 |
| 第3章 帮助犯的定义及成立条件 | 第21-31页 |
| 一、帮助犯的定义 | 第21-23页 |
| (一) 中外关于帮助犯的定义 | 第21-22页 |
| (二) 帮助犯定义界定的前提 | 第22页 |
| (三) 帮助犯的定义之我见 | 第22-23页 |
| 二、帮助犯的成立要件 | 第23-31页 |
| (一) 正犯实施了犯罪行为 | 第23-26页 |
| (二) 帮助犯具有帮助的故意 | 第26-28页 |
| (三) 帮助犯实施了帮助行为 | 第28-31页 |
| 第4章 帮助犯的处罚及立法建议 | 第31-37页 |
| 一、帮助犯的处罚根据 | 第31-34页 |
| (一) 德日学说 | 第31-33页 |
| (二) 我国学说 | 第33页 |
| (三) 本文关于帮助犯处罚根据的立场 | 第33-34页 |
| 二、帮助犯处罚的立法建议 | 第34-37页 |
| (一) 各国对帮助犯处罚的立法例 | 第34-35页 |
| (二) 我国现行刑法有关帮助犯处罚的规定及立法建议 | 第35-37页 |
| 结论 | 第37-38页 |
| 注释 | 第38-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