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悬索桥抗震分析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地震 | 第12页 |
·地震波与地震动 | 第12-13页 |
·地震波 | 第12-13页 |
·地震动 | 第13页 |
·我国地震分布 | 第13-14页 |
·桥梁震害 | 第14-18页 |
·上部结构震害 | 第14-16页 |
·下部结构震害 | 第16-17页 |
·基础震害 | 第17-18页 |
·悬索桥抗震设计原则 | 第18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课题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20页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桥梁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简介 | 第21-28页 |
·结构动力学概念 | 第21-22页 |
·结构地震动方程 | 第21-22页 |
·结构动力特性 | 第22页 |
·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第22-28页 |
·静力法 | 第22页 |
·动力反应谱法 | 第22-24页 |
·时程分析法 | 第24-28页 |
第3章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8-45页 |
·工程概况 | 第28-29页 |
·悬索桥动力计算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9-32页 |
·主缆弹性模量修正 | 第29-30页 |
·边界条件 | 第30页 |
·板式橡胶支座 | 第30-32页 |
·m法简述 | 第32-34页 |
·粘弹性人工边界法 | 第34-36页 |
·桩土相互作用对自振特性影响 | 第36-44页 |
·基本理论 | 第36-37页 |
·特征向量法和Ritz向量法 | 第37-38页 |
·特征值分析结果 | 第38-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桩土相互作用对大桥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45-55页 |
·场地地震安全评价 | 第45-46页 |
·结构阻尼确定 | 第46-48页 |
·地震波选取 | 第48-49页 |
·一致激励下大桥地震动时程分析 | 第49-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纵向地震碰撞对大桥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55-69页 |
·前言 | 第55-57页 |
·碰撞计算模型 | 第57-58页 |
·碰撞反应初步分析 | 第58-63页 |
·碰撞单元参数计算 | 第58-59页 |
·初步分析 | 第59-63页 |
·碰撞反应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63-67页 |
·碰撞刚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恢复系数的影响 | 第64-66页 |
·碰撞初始间隙的影响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6章 行波效应对大桥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69-81页 |
·前言 | 第69页 |
·基本分析理论 | 第69-73页 |
·拟静力法(强迫振动法) | 第69-70页 |
·大刚度法 | 第70-71页 |
·大质量法 | 第71-73页 |
·Midas Civil中计算行波效应方法比选 | 第73-76页 |
·地震动输入 | 第76-77页 |
·地震响应分析 | 第77-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7章 阻尼器对于大桥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81-91页 |
·前言 | 第81页 |
·液体粘滞阻尼器 | 第81-83页 |
·阻尼器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83-89页 |
·敏感性分析 | 第83-87页 |
·减震效果分析 | 第87-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结论 | 第91-92页 |
展望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