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论文

虉草品种营养器官解剖结构和种子休眠机理的比较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插图和附表清单第10-12页
缩略语表第12-13页
1 引言第13-32页
   ·禾本科牧草在牧草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第13页
   ·虉草的研究概况第13-18页
     ·虉草的生物及生态学特性第15-16页
     ·虉草的细胞及生理学特性第16-17页
     ·虉草的利用价值第17-18页
   ·植物种子休眠特性的概述第18-24页
     ·种子休眠的概念、意义及影响第18页
     ·种子休眠的类型第18-20页
     ·种子休眠机理第20-22页
     ·种子休眠的破除方法第22-23页
     ·虉草种子休眠特性的研究第23-24页
   ·蛋白质组学及其研究技术第24-28页
     ·蛋白质组学的产生及概念第24-25页
     ·蛋白质组学的发展与应用第25页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技术第25-28页
   ·种子蛋白质组学研究第28-32页
     ·种子内蛋白质分类第28-29页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蛋白质代谢第29-30页
     ·与种子休眠与萌发相关的蛋白质组第30-32页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3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2-42页
   ·供试材料采集地概况第32页
   ·供试材料第32-33页
   ·试验方法第33-42页
     ·虉草营养器官解剖结构分析第33-35页
     ·虉草种子生物学特性第35-36页
     ·虉草种子休眠机制及破眠方法的研究第36-38页
     ·虉草种子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第38-41页
     ·虉草种子破眠蛋白质组学分析第41-4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2-67页
   ·虉草营养器官解剖结构的分析第42-46页
     ·根的解剖结构第42-44页
     ·茎的解剖结构第44-45页
     ·叶的解剖结构第45-46页
   ·虉草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第46-49页
     ·外部形态第46页
     ·内部结构第46-47页
     ·种子千粒重第47-48页
     ·种子生活力的测定第48页
     ·种子初始发芽率的测定第48页
     ·虉草种子氧化还原酶类的含量第48-49页
   ·虉草种子休眠原因的分析第49-54页
     ·外源休眠的分析第49-50页
     ·内源休眠的分析第50-54页
   ·虉草种子破眠方法的研究第54-57页
     ·物理性的破眠方法第54-55页
     ·化学性的破眠方法第55-57页
   ·虉草种子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第57-60页
     ·蛋白质的提取及定量结果第57-60页
     ·IPG 胶条的选择第60页
     ·虉草种子双向电泳的建立第60页
   ·虉草种子差异蛋白质的图谱分析第60-63页
     ·不同处理差异表达蛋白质的丰度分析第60-61页
     ·不同品种差异表达蛋白质不同等电点蛋白质点数分析第61页
     ·不同品种差异表达蛋白质不同分子量蛋白质点数分析第61-63页
   ·虉草种子部分破眠蛋白差异表达分析第63-67页
     ·差异表达蛋白质的质谱鉴定第63页
     ·差异表达蛋白质鉴定质谱图分析第63-66页
     ·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功能分析第66-67页
4 讨论第67-85页
   ·虉草营养器官与抗旱、耐涝及利用之间的关系第67-72页
     ·虉草与抗旱特性相适应的解剖特征第67-71页
     ·虉草与耐涝特性相适应的解剖特征第71页
     ·虉草与利用方面相适应的解剖特征第71-72页
   ·种子形态特征与休眠第72页
   ·种子内氧化还原酶类的含量与休眠第72-73页
   ·种子休眠机制第73-76页
     ·外源休眠第73-74页
     ·内源休眠第74-76页
   ·种子破眠方法的探讨第76-77页
     ·物理性破眠方法第76-77页
     ·化学性破眠方法第77页
   ·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在种子破眠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应用第77-85页
     ·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及优化第77-78页
     ·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在破眠蛋白质功能鉴定方面的作用第78-85页
5 结论第85-87页
致谢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101页
附录第101-111页
作者简介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植物生长营养液对马铃薯抗旱增产生理调控机制
下一篇:沙芥属蔬菜种子超干贮藏生理生化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