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第12-15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项目依托 | 第14-15页 |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5-20页 |
·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 第15-17页 |
·地面沉降监测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17-18页 |
·国内外地表形变InSAR监测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0页 |
·研究内容与解决的问题 | 第20-22页 |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4-28页 |
第2章 区域性地面沉降InSAR监测技术及关键问题分析 | 第28-48页 |
·地表形变InSAR监测技术 | 第28-33页 |
·InSAR技术及其发展状况 | 第28-30页 |
·InSAR地表形变测量的有效性分析 | 第30-31页 |
·现有SAR数据及其适用性分析 | 第31-33页 |
·常规D-InSAR技术 | 第33-35页 |
·D-InSAR技术基本原理 | 第33-34页 |
·地表形变相位 | 第34-35页 |
·Stacking InSAR研究 | 第35-37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37页 |
·空间分辨率与测量精度 | 第37页 |
·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及研究进展 | 第37-41页 |
·PSInSAR算法概述 | 第38-40页 |
·PSInSAR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1页 |
·角反射器辅助InSAR技术 | 第41-43页 |
·CR-InSAR的特点 | 第42页 |
·CR-InSAR的局限性 | 第42-43页 |
·区域性地表形变场InSAR监测的关键问题 | 第43-46页 |
·地面沉降监测对InSAR技术的参数要求 | 第43-44页 |
·有限数据条件下低相干地区地表形变信息提取 | 第44-45页 |
·形变场InSAR测量基准控制 | 第45页 |
·大区域InSAR监测及集成处理方法 | 第45页 |
·形变场时空演变及技术要求 | 第45-46页 |
·InSAR监测结果的验证分析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3章 相干目标(CT)InSAR时序分析技术 | 第48-72页 |
·相干目标InSAR(CTInSAR)技术核心思想 | 第48-50页 |
·相干目标识别与干涉纹图生成 | 第50-56页 |
·相干目标识别方法 | 第50-52页 |
·相干系数均值 | 第52页 |
·点目标检测 | 第52-53页 |
·幅度离散指数 | 第53-55页 |
·短基线干涉纹图集生成 | 第55-56页 |
·相干目标差分干涉相位时序分析算法 | 第56-61页 |
·差分干涉相位时序分析的基本模型 | 第56-57页 |
·地表形变线性分量估计 | 第57-60页 |
·非线性分量估计 | 第60-61页 |
·平均形变速率的重新估计 | 第61页 |
·雷达数据及InSAR时序分析处理 | 第61-62页 |
·德州地区区域性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变化 | 第62-64页 |
·区域地面沉降分布 | 第62-63页 |
·与深层地下水位漏斗的比较分析 | 第63-64页 |
·德城区沉降中心的沉降与回弹 | 第64-65页 |
·德州区主要沉降中心 | 第64页 |
·地面沉降与回弹的时间效应 | 第64-65页 |
·地面沉降及回弹与地下水位变化的联系 | 第65-70页 |
·持续沉降与深层地下水位的关系 | 第65-67页 |
·季节性沉降和回弹及其与地下水位波动的关系 | 第67-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4章 多轨道、长条带CTInSAR集成方法 | 第72-92页 |
·多轨道、长条带CTInSAR集成 | 第72-74页 |
·多轨道、长条带集成的必要性 | 第72-73页 |
·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 第73-74页 |
·长条带CTInSAR数据处理方法 | 第74-82页 |
·连续Frame分块处理 | 第74-76页 |
·轨道残余相位去除 | 第76-79页 |
·连续Frame基准统一 | 第79-80页 |
·京津地区地面沉降监测应用 | 第80-82页 |
·多轨道CTInSAR成果集成 | 第82-90页 |
·坐标系统一 | 第82-84页 |
·参考基准统一 | 第84页 |
·多轨道长条带CTInSAR集成试验 | 第84-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5章 区域地面沉降场InSAR监测基准控制及精度检验 | 第92-132页 |
·区域性地面沉降场监测基准 | 第92-93页 |
·基于水准测量的基准控制和精度评定 | 第93-114页 |
·参考基准 | 第93-95页 |
·参考点偏移量补偿 | 第95-102页 |
·精度评定 | 第102-105页 |
·参考点稳定 | 第105-112页 |
·精度评定 | 第112-113页 |
·测量精度与距离的关系 | 第113-114页 |
·基于角反射器测量的基准控制与精度检验 | 第114-120页 |
·角反射器辅助基准控制的方法与试验场建立 | 第114-116页 |
·角反射器识别与处理 | 第116-117页 |
·基准统一与精度检验 | 第117-120页 |
·基于先验知识的基准控制与精度检验 | 第120-125页 |
·先验知识 | 第120-122页 |
·区域地面沉降场精度检验 | 第122-125页 |
·精度检验若干问题分析 | 第125-129页 |
·验证模型 | 第125-126页 |
·插值方法 | 第126-127页 |
·参考数据 | 第127-129页 |
·精度指标 | 第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132页 |
第6章 大型线性工程沿线地面沉降InSAR监测与危害评价 | 第132-146页 |
·线性工程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 | 第132-135页 |
·高速铁路沿线地面沉降 | 第132-133页 |
·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 | 第133页 |
·高速铁路地面沉降InSAR监测技术 | 第133-135页 |
·京津高速铁路全线地面沉降InSAR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 第135-140页 |
·多轨道CTInSAR集成技术 | 第135-136页 |
·京津高速铁路沿线地面沉降信息提取 | 第136-138页 |
·InSAR监测结果与水准的比较 | 第138-140页 |
·京津高速铁路沿线地面沉降危害分区 | 第140-143页 |
·地面沉降对轨道交通工程的危害 | 第140-141页 |
·地面沉降危害评价 | 第141-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143-146页 |
第7章 总结及进一步的研究 | 第146-152页 |
·总结及创新性成果 | 第146-148页 |
·研究成果总结 | 第146页 |
·创新性研究成果 | 第146-148页 |
·地面沉降InSAR监测综合分析 | 第148-149页 |
·覆盖范围与测量点密度 | 第148页 |
·监测精度 | 第148-149页 |
·时效性 | 第149页 |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149-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0页 |
致谢 | 第160-162页 |
附录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