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1 导论 | 第15-26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7页 |
·文献综述 | 第17-24页 |
·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村域经济的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的互动发展研究 | 第22-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主要观点 | 第24-26页 |
2 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6-36页 |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理论 | 第26-31页 |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 第26-27页 |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特征 | 第27-28页 |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评价体系 | 第28-31页 |
·村域经济的基本理论 | 第31-36页 |
·村域经济的内涵 | 第31-32页 |
·村域经济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 | 第32-33页 |
·村域经济的基本模式 | 第33-36页 |
3 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 | 第36-43页 |
·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模型 | 第36-38页 |
·村域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条件 | 第38-40页 |
·村域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 第38页 |
·村域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平台 | 第38-39页 |
·村域经济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 第39页 |
·村域经济是发展农村工业化的突破点 | 第39-40页 |
·新农村建设是村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 第40-43页 |
·农业发展是发展村域经济的一条捷径 | 第40页 |
·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村域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 第40-41页 |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促进村域经济发展 | 第41页 |
·村组织的建设和完善对村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第41-43页 |
4 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互动模式选择 | 第43-53页 |
·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43-46页 |
·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的含义 | 第43页 |
·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外动力原理 | 第43-44页 |
·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内动力原理 | 第44-45页 |
·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内外动力相互作用原理 | 第45-46页 |
·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的互动模式选择 | 第46-53页 |
·基于工业化的互动模式 | 第46-48页 |
·基于农业产业化的互动模式 | 第48-51页 |
·基于城镇化的互动模式 | 第51-52页 |
·基于农民知识化的互动模式 | 第52-53页 |
5 河南省新农建设和村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实证研究 | 第53-83页 |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 第53-62页 |
·生产发展情况 | 第53-57页 |
·生活水平 | 第57-59页 |
·教育医疗情况 | 第59-61页 |
·村容村貌 | 第61-62页 |
·河南省村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 第62-65页 |
·村域经济总体情况 | 第62-64页 |
·村域经济的产业结构 | 第64-65页 |
·村域经济的空间发展水平 | 第65页 |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模式的发展情况 | 第65-69页 |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69-73页 |
·村域经济的经济总量小,农民收入水平低 | 第69-70页 |
·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70-71页 |
·工业发展滞后 | 第71页 |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 第71页 |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 第71-72页 |
·基础设施落后 | 第72页 |
·教育发展落后,农民素质较低 | 第72-73页 |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73-83页 |
·以发展乡镇企业为重点,增加农民收入 | 第73-74页 |
·以工业化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 | 第74-75页 |
·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夯实村域经济基础 | 第75-77页 |
·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 第77-78页 |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物品的供给 | 第78-80页 |
·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高农民素质 | 第80-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