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1页 |
·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研究的背景、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资源型经济/区域研究 | 第13-15页 |
·资源型区域产业单一、反工业化现象研究 | 第15-17页 |
·简要评述 | 第17页 |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基本思路与论文构架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19-21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研究不足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资源型区域“反工业化”现象及其理论阐释 | 第21-28页 |
·资源型区域“反工业化”现象 | 第21-22页 |
·产业单一化 | 第21页 |
·反工业化 | 第21-22页 |
·比较优势陷阱与资源型产业体系的形成 | 第22-23页 |
·产业弱关联效应与产业单一化 | 第23-25页 |
·资源流动效应、支出效应与制造业竞争力下降 | 第25页 |
·锁定效应与资源部门的强化 | 第25-28页 |
第三章 治理“反工业化”:资源产业与非资源产业协调发展机制 | 第28-32页 |
·产业间贸易比价调控机制 | 第28页 |
·反锁定机制 | 第28-29页 |
·竞争优势与动态比较优势 | 第29-30页 |
·产业融合机制与优势再造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山西“反工业化”现象及其形成机制的实证分析 | 第32-46页 |
·山西“反工业化”现象 | 第33-34页 |
·山西“反工业化”形成原因 | 第34-38页 |
·煤炭资源优势与区域分工 | 第34-35页 |
·贸易比价失衡与要素流动 | 第35-36页 |
·要素报酬差异与制造业竞争力弱化 | 第36-37页 |
·资产专用性与资源锁定 | 第37-38页 |
·综合分析:受两个因素影响的计量模型构建与验证 | 第38-46页 |
第五章 山西资源产业与非资源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 第46-55页 |
·山西资源产业与非资源产业协调发展的目标 | 第46-47页 |
·经济目标 | 第46-47页 |
·社会目标 | 第47页 |
·制度目标 | 第47页 |
·山西资源产业与非资源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 第47-55页 |
·比较优势再造 | 第47-50页 |
·贸易比价调解机制 | 第50页 |
·反锁定政策 | 第50-52页 |
·产业融合发展政策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