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第一章 聚众斗殴罪的构成要件分析 | 第11-26页 |
第一节 聚众斗殴罪的犯罪客体 | 第11-13页 |
一、 犯罪客体的单复论 | 第11-13页 |
二、 社会公共秩序的内涵 | 第13页 |
第二节 聚众斗殴罪的犯罪客观方面 | 第13-22页 |
一、 聚众行为 | 第14-16页 |
二、 斗殴行为 | 第16-17页 |
三、 聚众行为与斗殴行为的关系理解 | 第17-18页 |
四、 聚众斗殴罪的四种加重情形辨析 | 第18-22页 |
第三节 聚众斗殴罪的犯罪主体 | 第22-23页 |
第四节 聚众斗殴罪的犯罪主观方面 | 第23-26页 |
一、 斗殴的故意 | 第23-24页 |
二、 流氓动机 | 第24-26页 |
第二章 聚众斗殴罪转化犯的认定 | 第26-37页 |
第一节 刑法第 292 条第 2 款一罪规定的定性分析 | 第26-30页 |
第二节 聚众斗殴罪转化犯的适用条件 | 第30-34页 |
一、 聚众斗殴罪转化的前提 | 第30-31页 |
二、 聚众斗殴罪转化犯的客观方面要件 | 第31-32页 |
三、 聚众斗殴罪转化犯的主体要件 | 第32页 |
四、 聚众斗殴罪转化犯的主观方面要件 | 第32-34页 |
第三节 转化后适用罪名的确定 | 第34-35页 |
第四节 聚众斗殴罪转化犯中的自首认定 | 第35-37页 |
第三章 聚众斗殴罪与共同犯罪理论 | 第37-45页 |
第一节 聚众斗殴罪与共同犯罪的形式 | 第37-38页 |
第二节 聚众斗殴罪的共犯划分和责任承担 | 第38-39页 |
第三节 部分行为人持械时对持械人范围的认定 | 第39-40页 |
一、 事先预谋持械聚众斗殴的 | 第39-40页 |
二、 对于是否持械事先没有商议的 | 第40页 |
三、 对于是否持械事先约定不明的 | 第40页 |
第四节 聚众斗殴罪转化犯的共犯范围 | 第40-45页 |
一、 致对方人员重伤、死亡的 | 第41-42页 |
二、 对方人员致本方人员重伤、死亡的 | 第42页 |
三、 本方人员致本方人员重伤、死亡的 | 第42-43页 |
四、 造成无辜人员重伤、死亡的 | 第43页 |
五、 第三人造成一方成员重伤、死亡的 | 第43页 |
六、 无法确定哪一方实际造成重伤、死亡结果的 | 第43-45页 |
第四章 聚众斗殴罪的犯罪形态研究 | 第45-49页 |
第一节 聚众性质的认定 | 第45-46页 |
第二节 聚众斗殴罪的犯罪停止形态分析 | 第46-47页 |
第三节 聚众斗殴罪的犯罪停止形态与转化犯的前提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