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章 量刑规范化概述 | 第11-20页 |
第一节 量刑规范化的涵义及其由来 | 第11-15页 |
一、 量刑规范化的涵义 | 第11-14页 |
二、 量刑规范化的历史发展 | 第14-15页 |
第二节 量刑规范化的法律价值 | 第15-16页 |
一、 程序价值—杜绝“毒树之果” | 第15-16页 |
二、 实体价值—追求公平正义 | 第16页 |
第三节 量刑规范化构建的现实意义 | 第16-20页 |
一、 有利于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 第16-17页 |
二、 有利于实现刑罚的目的 | 第17页 |
三、 有利于实现量刑的公开透明 | 第17-18页 |
四、 有利于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 第18页 |
五、 有利于实现公平正义 | 第18-19页 |
六、 有利于提高司法的公信力 | 第19页 |
七、 有利于刑事立法的完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我国量刑规范化的现状及其分析 | 第20-36页 |
第一节 我国量刑规范化现状的实证考察 | 第20-24页 |
一、 1997 年刑法实施前后的量刑情况分析 | 第20-22页 |
二、 2000 年至 2002 年间淄博地区量刑情况分析 | 第22-23页 |
三、 1997 年至 2003 年东营市河口区刑事案件量刑情况分析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我国刑事案件量刑存在的问题及表现形式 | 第24-29页 |
一、 刑事审判中量刑活动的不规范 | 第25-27页 |
二、 量刑结果不规范 | 第27-29页 |
第三节 我国量刑不规范的原因 | 第29-36页 |
一、 量刑规范化理论基础不足 | 第30页 |
二、 量刑观念陈旧 | 第30-31页 |
三、 量刑原则的缺失 | 第31页 |
四、 刑事立法上的不足 | 第31-32页 |
五、 司法体制的缺陷 | 第32-33页 |
六、 量刑程序的缺失 | 第33-34页 |
七、 判例式指导案例的缺失 | 第34页 |
八、 社会环境的干扰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国外量刑规范化的成功典范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6-43页 |
第一节 英美法系国家实现量刑规范化的探索 | 第36-38页 |
一、 美国的量刑模式 | 第36-37页 |
二、 英国的量刑模式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实现量刑规范化的探索 | 第38-39页 |
一、 德国的量刑模式 | 第38-39页 |
二、 日本的量刑模式 | 第39页 |
第三节 国外量刑模式的借鉴与启示 | 第39-43页 |
一、 英美法系量刑模式的评价 | 第39-40页 |
二、 大陆法系量刑模式的评价 | 第40-41页 |
三、 两种模式对我国量刑模式构建的启示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我国实现量刑规范化的具体构想 | 第43-57页 |
第一节 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 第43-45页 |
一、 坚持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 | 第43-44页 |
二、 正确对待“严打”政策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实现量刑规范化的立法构建 | 第45-49页 |
一、 在个罪中确定合理的法定刑幅度 | 第45页 |
二、 规范相关司法解释 | 第45-46页 |
三、 统一量刑的的价值判断标准 | 第46-47页 |
四、 构建量刑指南制度 | 第47-49页 |
第三节 完善司法体制 | 第49-57页 |
一、 构建合理的量刑程序 | 第49-52页 |
二、 建立中国特色的量刑指导体制 | 第52-53页 |
三、 建立量刑失衡后的法律救助制度 | 第53-54页 |
四、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问题 | 第54-55页 |
五、 完善相关的监督体制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