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3页 |
导论 | 第13-33页 |
一、今古之争问题的缘起 | 第13-22页 |
二、今古之争与经史之争——传统经学向现代学术的转化 | 第22-28页 |
三、论文选题的原因及写作思路 | 第28-33页 |
第一章 晚清的思想背景与廖平的学术历程 | 第33-53页 |
第一节 晚清的思想背景 | 第33-45页 |
一、汉宋之争与调和汉宋 | 第34-38页 |
二、今文经学与疑古思潮 | 第38-41页 |
三、今古之争与制度焦虑 | 第41-45页 |
第二节 廖平的学术历程 | 第45-53页 |
一、廖平的学术追求与治经宗旨 | 第45-46页 |
二、廖平经学六变的两个阶段三个主题 | 第46-49页 |
三、廖平今古学的内涵 | 第49-53页 |
第二章 平分今古与尊今抑古——廖平学术史意义上的"今古学" | 第53-85页 |
第一节 平分今古 | 第53-73页 |
一、《今古学考》的写作背景与思想来源 | 第53-56页 |
二、《今古学考》的主要论点 | 第56-67页 |
三、《今古学考》的创见与局限 | 第67-73页 |
第二节 尊今抑古 | 第73-85页 |
一、《古学考》的成书与刊行 | 第73-74页 |
二、《古学考》的主要论点 | 第74-79页 |
三、《古学考》与《今古学考》的异同 | 第79-82页 |
四、《古学考》的影响及其意义 | 第82-85页 |
第三章 古大今小——廖平政治思想意义上的"今古学" | 第85-118页 |
第一节 知圣与译经 | 第85-97页 |
一、《知圣篇》的成书与刊行 | 第85-86页 |
二、《知圣篇》的主要论点 | 第86-91页 |
三、贤者译经与代圣立言 | 第91-97页 |
第二节 大统与疆域 | 第97-118页 |
一、《地球新义》的成书与刊行 | 第97-98页 |
二、《地球新义》的主要论点 | 第98-110页 |
三、中西冲突背景下的世界图景 | 第110-118页 |
第四章 "日新不已"与"道器互补"——廖平的"历史观"与"世界观" | 第118-146页 |
第一节 由蛮野到文明的进化历史观 | 第118-128页 |
一、经史异制 | 第118-123页 |
二、文明与纯朴交尽 | 第123-128页 |
第二节 由小康到大同的王道世界观 | 第128-146页 |
一、改文从质 | 第128-131页 |
二、先兼爱而后差等 | 第131-134页 |
三、先政后教 | 第134-138页 |
四、王道与当今世界 | 第138-146页 |
第五章 廖平今古学的影响 | 第146-176页 |
第一节 廖平"今古学"在当时的影响 | 第146-150页 |
一、廖平"今古学"对康有为的影响 | 第146-147页 |
二、廖平"今古学"对刘师培的影响 | 第147-148页 |
三、廖平"今古学"对章太炎的影响 | 第148-150页 |
第二节 廖平"今古学"的传承 | 第150-168页 |
一、蒙文通对廖平"今古学"的继承与发展 | 第150-159页 |
二、李源澄对廖平"今古学"的继承与发展 | 第159-168页 |
第三节 廖平"今古学"的贡献与局限 | 第168-176页 |
一、廖平"今古学"的贡献 | 第168-171页 |
二、廖平"今古学"的局限 | 第171-176页 |
结语 | 第176-186页 |
一、"经学传统"的传承性与断裂性 | 第176-179页 |
二、"经学传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 第179-180页 |
三、现代"新经学"的萌芽形态及其可能性思考 | 第180-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1页 |
附录一:近百年廖平研究述评 | 第191-202页 |
附录二:关于"今古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 第202-221页 |
附录三: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221-222页 |
后记 | 第222-2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