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根系形态生理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及其栽培调控技术

摘要第1-16页
ABSTRACT第16-22页
中英文对照词第22-24页
0 引言第24-25页
1 (第一章)文献综述第25-47页
   ·前言第25页
   ·水稻根系形态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第25-28页
     ·根系分布第25-26页
     ·根数、根长和根直径第26-27页
     ·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第27-28页
   ·水稻根系生理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第28-30页
     ·根系活力第28页
     ·根源植物激素第28-29页
     ·根系伤流液第29-30页
   ·根尖细胞超微结构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第30-31页
   ·根系形态生理与水分养分吸收利用的关系第31-32页
   ·水、肥管理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的调节第32-34页
     ·水分管理第32-33页
     ·氮肥施用第33-34页
   ·存在问题和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意义第34-35页
     ·存在问题第34-35页
     ·本研究主要内容第35页
     ·本研究目的意义第35页
 参考文献第35-47页
2 (第二章)中籼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根系形态生理的变化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第47-69页
   ·材料与方法第48-53页
     ·材料第48页
     ·试验设计第48页
     ·地上部干物质测定第48页
     ·根干重、根长以及根直径测定第48-49页
     ·根系活性与叶片光合速率测定第49页
     ·根系伤流液的收集与激素测定第49-51页
     ·根系伤流液中有机酸和氨基酸组分和浓度测定第51页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以及有机酸和氨基酸组分和浓度测定第51-52页
     ·根尖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第52页
     ·考种与计产第52页
     ·数据分析第52-53页
   ·结果与分析第53-63页
     ·根干重、根重密度、地上部干物重和根-冠比变化第53页
     ·根长、根长密度、根直径和比根长变化第53-54页
     ·根系氧化力和叶片光合速率变化第54-55页
     ·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变化第55页
     ·根系伤流液中激素浓度变化第55页
     ·根系分泌物和伤流液中有机酸组分和浓度变化第55页
     ·根系分泌物和伤流液中氨基酸组分和浓度变化第55-59页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59页
     ·根系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第59-61页
     ·根系分泌物/伤流液中有机酸和氨基酸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第61-63页
     ·根尖细胞超微结构第63页
   ·讨论第63-66页
   ·结论第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3 (第三章)江苏省粳稻品种演进过程中根系形态生理的变化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第69-89页
   ·材料与方法第70-71页
     ·材料第70页
     ·试验设计第70页
     ·地上部干物质测定第70页
     ·叶面积测定第70-71页
     ·株高的测定第71页
     ·顶三叶叶角与穗部性状的测定第71页
     ·根干重、根长以及根直径测定第71页
     ·根系活性与叶片光合速率测定第71页
     ·根系伤流液的收集与激素测定第71页
     ·根系伤流液和分泌物中有机酸和氨基酸组分和浓度测定第71页
     ·根尖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第71页
     ·考种与计产第71页
     ·数据分析第71页
   ·结果与分析第71-86页
     ·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变化第71-72页
     ·叶面积指数与粒叶比变化第72页
     ·株高与顶三叶叶角变化第72页
     ·根干重、根-冠比、根系氧化力和叶片光合速率变化第72-75页
     ·根长、根长密度、根直径和比根长变化第75页
     ·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变化第75-76页
     ·根系伤流液中激素浓度变化第76页
     ·根系分泌物和伤流液中有机酸组分和浓度变化第76页
     ·根系分泌物和伤流液中氨基酸组分和浓度变化第76-80页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80页
     ·穗部性状第80页
     ·根系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第80页
     ·根系分泌物/伤流液中有机酸和氨基酸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第80-85页
     ·根尖细胞超微结构第85-86页
   ·讨论第86-87页
   ·结论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89页
4 (第四章)超级稻主要生育期根系形态生理特征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第89-103页
   ·材料与方法第90-92页
     ·材料与试验设计第90页
     ·取样时间与测定项目第90-91页
     ·测定方法第91-92页
     ·考种与计产第92页
     ·数据分析第92页
   ·结果与分析第92-98页
     ·根系和地上部生物产量第92页
     ·叶面积指数和光合速率第92-93页
     ·根长密度、比根长和根直径第93-95页
     ·根系氧化力以及根系和叶片中Z+ZR含量第95-97页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97-98页
   ·讨论第98-100页
   ·结论第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3页
5 (第五章)亚种间杂交稻花后根系和籽粒中激素水平与强势粒和弱势粒充实的关系第103-118页
   ·材料与方法第104-106页
     ·材料与试验设计第104页
     ·取样第104页
     ·胚乳细胞增殖和籽粒灌浆动态第104-105页
     ·植物激素的提取与测定第105页
     ·化学物质处理第105-106页
     ·数据分析第106页
   ·结果与分析第106-113页
     ·水稻强、弱势粒胚乳细胞增殖与籽粒灌浆第106-108页
     ·水稻强、弱势粒中激素含量的变化第108-111页
     ·水稻根系中激素含量变化第111-112页
     ·化学物质处理第112-113页
   ·讨论第113-115页
   ·结论第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18页
6 (第六章)灌溉方式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产量和米质的影响第118-163页
   ·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和产量的影响第118-137页
     ·材料与方法第119-121页
       ·材料与栽培概况第119页
       ·试验设计第119-120页
       ·籽粒灌浆动态第120页
       ·叶片水势和光合速率测定第120页
       ·植物激素的提取与测定第120页
       ·细胞分裂素氧化脱氢酶(CKX)活性测定第120页
       ·化学物质处理第120-121页
       ·考种与计产第121页
       ·数据分析第121页
     ·结果与分析第121-131页
       ·土壤和叶片水势第121-123页
       ·叶片光合速率和籽粒灌浆速率第123-124页
       ·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第124-125页
       ·强、弱势粒中CTK含量第125-126页
       ·剑叶和根中的CTK含量第126-128页
       ·植株器官中CKX活性第128页
       ·植株器官中IAA含量第128页
       ·CTK和IAA含量与籽粒灌浆速率的相关关系第128页
       ·化学调控物质对水稻强、弱势粒平均灌浆速率和粒重的影响第128-131页
     ·讨论第131-133页
     ·结论第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37页
   ·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第137-148页
     ·材料与方法第138-140页
       ·材料与栽培概况第138页
       ·试验设计第138页
       ·地上部生物产量和根系氧化力测定第138页
       ·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测定第138-139页
       ·考种与计产第139页
       ·稻米品质测定第139-140页
       ·数据分析第140页
     ·结果与分析第140-145页
       ·根系氧化力和叶片光合速率第140页
       ·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第140页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收获指数第140-143页
       ·稻米品质第143-145页
     ·讨论第145页
     ·结论第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48页
   ·全生育期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和产量的影响第148-163页
     ·材料与方法第149-150页
       ·材料与栽培概况第149页
       ·试验设计第149页
       ·取样时间与测定项目第149-150页
       ·测定方法第150页
       ·考种与计产第150页
       ·数据分析第150页
     ·结果与分析第150-158页
       ·试验因素方差分析第150页
       ·土壤和叶片水势第150-152页
       ·根系和地上部生物产量第152页
       ·根系氧化力以及根、穗、叶中Z+ZR含量第152-155页
       ·叶片光合特性第155-156页
       ·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第156-157页
       ·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第157-158页
     ·讨论第158-160页
     ·结论第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63页
7 (第七章)养分管理和栽培模式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和产量的影响第163-192页
   ·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和产量的影响第163-171页
     ·材料与方法第164-165页
       ·材料与试验设计第164页
       ·地上部干物质测定第164页
       ·根干重和根系氧化力测定第164页
       ·剑叶光合速率测定第164页
       ·考种与计产第164-165页
       ·数据分析第165页
     ·结果与分析第165-168页
       ·根重第165页
       ·根-冠比第165-166页
       ·根系氧化力第166-167页
       ·剑叶光合速率第167页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167-168页
     ·讨论第168-169页
     ·结论第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71页
   ·饼肥和无机氮肥配施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和产量的影响第171-182页
     ·材料与方法第172-173页
       ·材料与栽培概况第172页
       ·试验设计第172页
       ·茎蘖动态第172页
       ·地上部干物重和叶面积测定第172页
       ·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测定第172页
       ·根长、根重和根系氧化力测定第172-173页
       ·考种与计产第173页
       ·数据分析第173页
     ·结果与分析第173-178页
       ·茎蘖消长动态第173页
       ·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第173-174页
       ·叶面积指数第174页
       ·叶片SPAD值和光合速率第174-176页
       ·根干重、根-冠比、根长和比根长第176-177页
       ·根系活性第177页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177-178页
     ·讨论第178-179页
     ·结论第179页
  参考文献第179-182页
   ·高产高效栽培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和产量的影响第182-192页
     ·材料与方法第183-185页
       ·材料与栽培概况第183页
       ·试验设计第183-184页
       ·地上部干物重测定第184页
       ·根干重、根系氧化力以及根中Z+ZR测定第184-185页
       ·根尖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第185页
       ·考种与计产第185页
       ·数据分析第185页
     ·结果与分析第185-188页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185-186页
       ·干物质重和根-冠比第186页
       ·根系氧化力和根中Z+ZR含量第186-187页
       ·根尖细胞超微结构第187-188页
       ·水分和氮肥利用效率第188页
     ·讨论第188-189页
     ·结论第189页
  参考文献第189-192页
8 (第八章)结论与讨论第192-198页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存在问题第192-194页
     ·本研究主要结论第192-193页
       ·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根系形态生理的变化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第192页
       ·超级稻根系形态生理特征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第192页
       ·亚种间杂交稻根系和籽粒中激素与花后强、弱势粒灌浆的关系第192-193页
       ·灌溉方式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产量和米质的影响第193页
       ·养分管理和栽培模式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和产量的影响第193页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第193-194页
       ·从根尖细胞超微结构等方面揭示了在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根系形态生理变化特征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提出了用根尖细胞超微结构作为高产水稻根系形态生理的重要参考指标第193页
       ·从激素等方面阐明了根系形态生理对地上部生长发育的作用机制第193-194页
       ·提出了通过调控根系形态生理提高产量的栽培调控技术并阐明了其调控原理第194页
     ·本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94页
   ·讨论第194-196页
     ·关于水稻根系形态生理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系第194-195页
     ·关于高产水稻的根系形态生理指标第195-196页
     ·关于协同提高水稻产量与水分养分利用效率的调控技术及其原理第196页
 参考文献第196-19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获奖科研成果第198-200页
致谢第200-202页
附录:部分稻米品质结果第202-205页

论文共2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甘蓝型油菜不同磷素利用效率类型品种的基本特征
下一篇:超级稻超高产的生理、形态特征及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