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缩写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30页 |
·诸葛菜简介 | 第12页 |
·科属归类 | 第12页 |
·名字由来 | 第12页 |
·生长特性 | 第12页 |
·分布区域 | 第12页 |
·诸葛菜用途及其评价 | 第12-14页 |
·油料作物 | 第12页 |
·食用价值 | 第12页 |
·饲料植物 | 第12-13页 |
·观赏价值 | 第13页 |
·营养成分分析 | 第13页 |
·药用及保健研究 | 第13-14页 |
·诸葛菜主要脂肪酸为亚油酸 | 第14-15页 |
·诸葛菜种子油亚油酸含量高 | 第14页 |
·亚油酸的应用 | 第14-15页 |
·多不饱和脂肪酸研究 | 第15-20页 |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和分类 | 第15-16页 |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类 | 第15页 |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 | 第15-16页 |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 | 第16-17页 |
·ω-3系列脂肪酸主要来源 | 第16页 |
·ω-6系列脂肪酸主要来源 | 第16-17页 |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 | 第17-18页 |
·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 第17页 |
·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 第17-18页 |
·在日用品方面的应用 | 第18页 |
·在工业方面的应用 | 第18页 |
·多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的一般途径 | 第18-19页 |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育种策略 | 第19页 |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Epoxygenase(环氧化酶)和Acetylase(炔基还原酶) | 第20-22页 |
·epoxy fatty acid(环氧脂肪酸)和acetylenic fatty acid(炔基脂肪酸)的发现 | 第20-21页 |
·Epoxygenase和Acetylase的克隆 | 第21页 |
·epoxy fatty acid和acetylenic fatty acid的机制 | 第21-22页 |
·诸葛菜的研究现状 | 第22页 |
·常用的植物遗传转化方法 | 第22-26页 |
·以外植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 | 第23-25页 |
·农杆菌介导法 | 第23-25页 |
·基因枪法 | 第25页 |
·超声波介导法 | 第25页 |
·以种质系统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 | 第25-26页 |
·花粉管通道法 | 第25页 |
·子房注射法 | 第25-26页 |
·诸葛菜遗传转化体系 | 第26-27页 |
·诸葛菜转基因的受体系统、筛选标记和报告基因 | 第26-27页 |
·诸葛菜转基因的受体系统 | 第26-27页 |
·诸葛菜转基因的筛选标记 | 第27页 |
·诸葛菜转基因的报告基因 | 第27页 |
·影响诸葛菜遗传转化体系的因素 | 第27-28页 |
·外植体对诸葛菜转化的影响 | 第27页 |
·外植体的处理对诸葛菜转化的影响 | 第27-28页 |
·培养基成分和外植体培养条件对诸葛菜转化的影响 | 第28页 |
·基因型对诸葛菜转化的影响 | 第28页 |
·转基因诸葛菜的分子鉴定 | 第28-29页 |
·PCR检测 | 第28页 |
·Southern杂交 | 第28-29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0-41页 |
·试验材料 | 第30-35页 |
·植物材料 | 第30页 |
·质粒 | 第30-32页 |
·农杆菌和大肠杆菌菌种 | 第32页 |
·培养基 | 第32页 |
·仪器和设备、酶与试剂 | 第32-33页 |
·主要溶液 | 第33-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41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35页 |
·大肠杆菌的常规转化 | 第35页 |
·大肠杆菌的快速转化 | 第35-36页 |
·质粒DNA的抽提 | 第36页 |
·质粒DNA的纯化 | 第36页 |
·TAKARA胶回收试剂盒回收DNA | 第36-37页 |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37页 |
·农杆菌的转化(冻融法) | 第37页 |
·农杆菌菌种的保存 | 第37-38页 |
·诸葛菜种子的无菌萌发 | 第38页 |
·工程感染菌株的准备 | 第38页 |
·诸葛菜未转化苗的卡那霉素梯度试验 | 第38页 |
·菌液浓度和感染时间对诸葛菜转化再生的影响 | 第38页 |
·诸葛菜下胚轴的遗传转化 | 第38-39页 |
·预培养 | 第38页 |
·共培养 | 第38-39页 |
·分化培养 | 第39页 |
·扩繁筛选、生根培养 | 第39页 |
·室内炼苗、移栽 | 第39页 |
·诸葛菜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 第39页 |
·PCR检测 | 第39-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诸葛菜未转化苗的卡那霉素梯度试验 | 第41页 |
·菌液浓度以及感染时间对诸葛菜转化苗的影响 | 第41-43页 |
·农杆菌介导的诸葛菜转化程序 | 第43-44页 |
·转基因诸葛菜的PCR鉴定 | 第44-46页 |
4 讨论与展望 | 第46-50页 |
·诸葛菜遗传转化再生体系 | 第46-48页 |
·外植体的选择 | 第46页 |
·卡那霉素筛选浓度的确定 | 第46-47页 |
·菌液感染时间和菌液浓度的选择 | 第47页 |
·预培养时间 | 第47页 |
·共培养时间 | 第47-48页 |
·抗生素的选择 | 第48页 |
·本实验的后续工作 | 第48页 |
·前景和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