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10页
引言第10-15页
 一、 研究的缘起第10页
 二、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10-11页
  (一)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0-11页
  (二) 研究的实践意义第11页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1-13页
  (一) 国外研究综述第11-12页
  (二) 国内研究综述第12-13页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3-15页
  (一) 研究思路第13-14页
  (二) 研究方法第14-15页
第一章 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基本规定性第15-25页
 一、 精神生活的本质属性第15-18页
  (一) 精神生活的概念界定第15-16页
  (二) 精神生活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第16-17页
  (三) 精神生活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第17-18页
 二、 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历史继承第18-22页
  (一) 专制制度对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禁锢第18-20页
  (二)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道德引导第20-21页
  (三) 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对精神生活的影响第21-22页
 三、 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时代特征第22-25页
  (一) 市场经济给精神生活带来巨大的挑战第22-23页
  (二) 民主与法治的健全为精神生活提供了保障第23页
  (三) 文化繁荣为精神生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第23-24页
  (四) 科技和教育为精神生活解放创造了良好条件第24-25页
第二章 精神生活的衡量与制约因素第25-36页
 一、 精神生活质量的特点和衡量第25-28页
  (一) 精神生活质量的内涵和表达第25-26页
  (二) 精神生活感受的表现形式第26-27页
  (三) 精神生活质量公式的解读第27-28页
 二、 精神生活需要与实现方式第28-32页
  (一) 精神生活需要的内容第28-30页
  (二) 精神生活需要的特点第30-31页
  (三) 精神生活需要的实现方式第31-32页
 三、 精神生活资料及其群体性特征第32-36页
  (一) 精神生活资料的种类及内容第32-34页
  (二) 精神生活资料的群体性特征第34-36页
第三章 当代中国主要阶层精神生活质量分析第36-69页
 一、 农民群体的精神生活质量第36-42页
  (一) 农民群体的精神生活资料状况第36-40页
  (二) 对农民群体的精神生活质量分析第40-42页
 二、 工人群体的精神生活质量第42-48页
  (一) 工人群体的精神生活资料状况第42-47页
  (二) 工人群体的精神生活质量分析第47-48页
 三、 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生活质量第48-53页
  (一) 知识分子群体群体精神生活资料状况第48-52页
  (二) 知识分子群体精神生活质量分析第52-53页
 四、 民营企业家和管理者中高收入群体的精神生活质量第53-58页
  (一) 中高收入群体的精神生活资料状况第53-56页
  (二) 中高收入群体的精神生活质量分析第56-58页
 五、 公务员群体的精神生活质量第58-62页
  (一) 公务员群体精神生活资料状况第58-61页
  (二) 公务员群体的精神生活质量分析第61-62页
 六、 大学生群体的精神生活质量第62-69页
  (一) 大学生群体精神生活资料状况第63-66页
  (二) 大学生群体精神生活质量分析第66-69页
第四章 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基本特征第69-79页
 一、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的物化倾向第69-72页
  (一) 精神生活的物化及其根源第69-70页
  (二) 当代人精神生活物化的表征第70-72页
 二、 大众传媒对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建构第72-75页
  (一)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中的大众传媒与精神生活关系第72页
  (二) 大众传媒对精神生活的塑造与满足第72-74页
  (三) 大众传媒对精神生活的扭曲和剥夺第74-75页
 三、 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不平衡性第75-79页
  (一) 社会变迁中的精神生活的滞后性第75-76页
  (二) 地区、城乡、阶层间的精神生活不平衡第76-77页
  (三) 精神生活各层次要素间的不平衡第77-79页
第五章 对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质量提升的探讨第79-90页
 一、 社会公共性的改善:精神生活提升的困境突破第79-82页
  (一) 物质丰富与共享是社会公共性的基础第80-81页
  (二) 社会和谐是实现社会公共性的重要途径第81-82页
 二、 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精神生活的价值与实现第82-86页
  (一) 文艺作品的精神价值丰富第84-85页
  (二) 团体文化的精神价值传递第85-86页
  (三) 文化产品价值消费平等化第86页
 三、 主体性的提升:精神生活的现代确证方式第86-90页
  (一) 主体自我的内在修养第87-88页
  (二) 精神生活方式的个性化第88-89页
  (三) 生存方式的学习化第89-90页
结论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8页
后记第98-99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与人的自我生成--论马克思“美的规律”
下一篇:汇率变动、贸易自由化与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