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人的自我生成--论马克思“美的规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引论、马克思“美的规律”的形上指向 | 第12-21页 |
(一) “神话世界”的虚幻超越性 | 第12-15页 |
(二) “物质世界”的因果限定性 | 第15-18页 |
(三) “人的世界”之“美的规律” | 第18-21页 |
一、直面“美”的感性构造 | 第21-48页 |
(一) 疏离“美”的“思辨推理” | 第21-30页 |
1. 背离生活的知性逻辑 | 第22-24页 |
2. 历史缺席的规范思维 | 第24-27页 |
3. 主体空场的解释逻辑 | 第27-30页 |
(二) “感性构造”作为直面“美”的活动 | 第30-38页 |
1. 作为对象性活动的“感性构造” | 第30-33页 |
2. “感性构造”的批判建构 | 第33-36页 |
3. “感性构造”的价值改造 | 第36-38页 |
(三) 从“是什么”到“如何在”的思维方式变革 | 第38-48页 |
1. 解释本质的“是什么” | 第39-41页 |
2. 表征存在的“如何在” | 第41-44页 |
3.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变革 | 第44-48页 |
二、创造“美”的实践改造 | 第48-73页 |
(一) 遮敝“美”的“反映”与“呈现” | 第49-56页 |
1. 迷失自我的“镜式反映” | 第49-51页 |
2. 主体控制的“被迫呈现” | 第51-54页 |
3. “反映”与“呈现”之限 | 第54-56页 |
(二) 澄明“美”的“实践” | 第56-64页 |
1. 作为存在方式的实践 | 第57-59页 |
2. 实践的创造本性 | 第59-62页 |
3. 实践对“美的规律”的澄明 | 第62-64页 |
(三) “外在尺度”向“内在尺度”的社会生成 | 第64-73页 |
1. 作为前提的外在尺度 | 第65-67页 |
2. 作为主导的内在尺度 | 第67-69页 |
3. 社会:外在尺度与内在尺度相互生成的方式 | 第69-73页 |
三、体验“美”的生活旨趣 | 第73-97页 |
(一) 维持生存之“限” | 第74-82页 |
1. 生产劳动:人生存能力的感性心理学 | 第74-77页 |
2. 异化劳动对生存能力的背离 | 第77-80页 |
3. 强化异化的社会生活 | 第80-82页 |
(二) 创造生活之“能” | 第82-89页 |
1. 提出问题的能力与创造生活之“能” | 第82-84页 |
2. 创造生活的劳动 | 第84-86页 |
3. 体认生活的生活能力 | 第86-89页 |
(三) 从“物化能力”向“人化需要”的历史转换 | 第89-97页 |
1. 表现活动水平的物化能力 | 第89-91页 |
2. 表征本质力量的人化需要 | 第91-94页 |
3. 历史:物化能力与人化需要的双向生成 | 第94-97页 |
四、实现“美”的自由个性 | 第97-114页 |
(一) “美的规律”是自由个性的存在论前提 | 第98-104页 |
1. 自由个性:占有普遍性的方式葆有差异性 | 第98-101页 |
2. “美的规律”:自由个性的生成逻辑 | 第101-104页 |
(二) 自由自觉:“美的规律”之主体性 | 第104-109页 |
1. 自由自觉:人的“类”特性 | 第104-107页 |
2. 表征“类”特性的“美的规律” | 第107-109页 |
(三) 从自在到自为的自由构造 | 第109-114页 |
1. 自在世界向自为世界提升的必要性 | 第110-112页 |
2. 生成自由个性的“构造” | 第112-114页 |
结论 生成的“美”与“美”的生成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7页 |
后记 | 第117-119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