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为导向的长沙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8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研究时期划分、研究区域及研究数据来源 | 第17-18页 |
·研究时期划分 | 第17页 |
·研究区域 | 第17页 |
·研究数据来源 | 第17-18页 |
第2章 概念辨析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33页 |
·相关概念介绍与界定 | 第18-20页 |
·轨道交通 | 第18-19页 |
·地铁导向 | 第19页 |
·城市空间 | 第19-20页 |
·城市空间结构 | 第20页 |
·城市空间形态 | 第20页 |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 第20-30页 |
·城市土地使用的区位理论 | 第20-23页 |
·城市空间发展与用地功能规划理论 | 第23-27页 |
·城市空间发展与交通模式互动关系 | 第27-30页 |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30-33页 |
·基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 | 第30页 |
·基于城市交通与空间演化互动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30-31页 |
·基于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互动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31-33页 |
第3章 长沙市城市空间发展与地铁线网规划 | 第33-48页 |
·长沙城市现状与发展概况 | 第33-34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3页 |
·城市发展概况 | 第33-34页 |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的发展历程 | 第34-37页 |
·发展的第一阶段(1949-1965年) | 第34-35页 |
·发展的第二阶段(1965-1978年) | 第35页 |
·发展的第三阶段(1978-1989年) | 第35-36页 |
·发展的第四阶段(1990-2009年) | 第36页 |
·发展总结 | 第36-37页 |
·长沙城市交通和空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现状道路布局与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缺乏协调性 | 第38页 |
·道路建设与城市用地布局调整缺乏协调性 | 第38页 |
·公共交通发展与城市建设缺乏协调性 | 第38-39页 |
·地铁是解决交通和城市发展矛盾的有效途径 | 第39-43页 |
·解决城市供需矛盾,缓解交通拥挤问题 | 第39-40页 |
·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要求 | 第40-41页 |
·是调整城市结构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手段 | 第41-42页 |
·与区域性交通枢纽紧密衔接,促进长株潭一体化进程 | 第42-43页 |
·长沙市地铁建设概况 | 第43-48页 |
·地铁建设背景 | 第43-44页 |
·地铁线网建设时序 | 第44-47页 |
·功能定位 | 第47页 |
·结构与层次 | 第47-48页 |
第4章 地铁为导向对长沙市空间结构的引导作用分析 | 第48-60页 |
·基于轨道交通的公交优先的城镇发展模式 | 第48-53页 |
·实证研究——瑞典斯德哥尔摩 | 第48-50页 |
·实证研究——中国香港 | 第50-52页 |
·案例分析结论 | 第52-53页 |
·地铁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 第53-56页 |
·地铁的“廊道”与“可达性”效应 | 第53-54页 |
·地铁的“聚集利益”与“交通区位袭夺”效应 | 第54-56页 |
·地铁对长沙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引导作用 | 第56-60页 |
·形成以地铁为导向的长沙市空间结构的新骨架 | 第56-57页 |
·地铁1、2号线对长沙城市发展轴的引导 | 第57-58页 |
·对“一城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引导 | 第58页 |
·促进土地利用集约化,引导城市用地布局优化 | 第58-60页 |
第5章 长沙市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趋势与优化对策 | 第60-71页 |
·地铁导向模式下长沙市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趋势 | 第60-63页 |
·长沙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策略和建议 | 第63-67页 |
·宏观规划层面 | 第63-64页 |
·中观布局层面 | 第64-66页 |
·微观设计层面 | 第66-67页 |
·长沙市中央商务区与地铁交通系统的协调研究 | 第67-71页 |
·长沙中央商务区概况 | 第67页 |
·长沙中央商务区城市空间与城市交通的现状 | 第67-69页 |
·构建以地铁为导向的长沙中央商务区TOD模式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录A | 第78-79页 |
附录B | 第79-80页 |
附录C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