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公民教育对策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言 | 第10-17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二、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三、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 大学生公民教育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 第12页 |
| 2. 大学生公民教育是民主政治的需要 | 第12-13页 |
| 3. 大学生公民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13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 文献法 | 第13页 |
| 2. 历史法 | 第13-14页 |
| 3. 比较法 | 第14页 |
| 4. 规范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五、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 (1) 关于公民教育的内涵 | 第14页 |
| (2) 关于公民教育的理论 | 第14页 |
| (3) 关于学校实施公民教育的课程设置 | 第14-15页 |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 (1) 关于公民教育的内涵 | 第15页 |
| (2) 关于公民教育的内容 | 第15页 |
| (3) 关于实施公民教育的课程设置 | 第15-16页 |
| 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价和分析 | 第16页 |
| 六、论文的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 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6页 |
| 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公民及公民教育概念界定及理论背景 | 第17-23页 |
| 一、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和公民教育及相关概念的内涵 | 第17-18页 |
| 1. 现代意义上公民和公民教育的内涵 | 第17-18页 |
| 2.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辨析 | 第18页 |
| 二、现代教育理论 | 第18-19页 |
| 1. 价值澄清理论 | 第18-19页 |
| 2. 道德发展水平理论 | 第19页 |
| 三、现代政治理论 | 第19-22页 |
| 1. 人的现代化理论 | 第19-20页 |
| 2. 公民身份理论 | 第20-21页 |
| 3. 社会契约论 | 第21-22页 |
| 四、传统道德伦理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公民及公民教育在中西方的发展历程 | 第23-28页 |
| 一、公民及公民教育在西方的发展历程 | 第23-24页 |
| 1. 古希腊时期公民的产生 | 第23页 |
| 2. 17世纪公民的重现 | 第23-24页 |
| 3. 19世纪70年代以后公民的发展 | 第24页 |
| 二、公民及公民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 第24-28页 |
| 1. 封建社会时期公民及公民教育的缺失 | 第24-25页 |
| 2. 民国时期公民及公民教育的萌芽 | 第25-26页 |
| 3. 1949年至今公民及公民教育的曲折发展 | 第26-28页 |
| 第四章 中国大学生公民素质现状 | 第28-36页 |
| 一、对公民角色的不自觉以及对公民概念模糊不清 | 第28-29页 |
| 二、主体意识欠缺 | 第29-31页 |
| 1. 个人意识强,独立人格欠缺 | 第29页 |
| 2. 具有参与意识,但参与能力薄弱 | 第29-30页 |
| 3. 权利与义务意识欠缺 | 第30-31页 |
| 4. 感性的爱国主义 | 第31页 |
| 三、法治意识淡薄 | 第31-32页 |
| 四、道德水平知行不一 | 第32-34页 |
| 五、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五章 促进实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对策 | 第36-51页 |
| 一、各级政府和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公民教育 | 第36-38页 |
| 1. 成立公民教育相关的政府机构 | 第36页 |
| 2. 树立法律权威性,保障公民权利 | 第36-37页 |
| 3. 高校应保障大学生的各项权利 | 第37-38页 |
| 二、构建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体系 | 第38-47页 |
| 1. 学习公民知识 | 第38-39页 |
| 2. 培养公民意识 | 第39-44页 |
| (1) 主体意识 | 第39-41页 |
| (2) 法治意识 | 第41-43页 |
| (3) 道德意识 | 第43-44页 |
| 3. 掌握公民技能 | 第44-45页 |
| (1) 参与技能 | 第44页 |
| (2) 智力技能 | 第44-45页 |
| 4. 锻炼公民行为 | 第45-47页 |
| (1) 倡导大学生有序地组建学生社团 | 第45-46页 |
| (2) 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 | 第46-47页 |
| 三、师资队伍建设 | 第47-48页 |
| 1. 重新定位大学生的师生关系 | 第47页 |
| 2. 教学方法的革新 | 第47-48页 |
| 四、环境建设 | 第48-50页 |
| 1. 运用法律手段提高不道德行为的成本 | 第48-49页 |
| 2. 校园环境建设 | 第49-50页 |
| (1) 文化环境建设 | 第49页 |
| (2) 民主生活环境建设 | 第49-50页 |
| 五、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