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SUMMARY | 第5-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0页 |
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发酵菌种分离、筛选、驯化诱变及鉴定 | 第17页 |
·菌种-中药发酵模型的研究 | 第17页 |
·发酵过程中菌株酶筛选和糖变化研究 | 第17页 |
·参芪散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 第17页 |
·药理、药效和安全评价研究 | 第17-18页 |
·研究方案 | 第18-20页 |
·菌种分离、筛选、驯化及诱变 | 第18页 |
·菌种鉴定 | 第18页 |
·发酵模型的建立 | 第18页 |
·发酵过程中菌株酶筛选和糖变化研究 | 第18-19页 |
·参芪散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 第19页 |
·药理、药效和安全评价研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鸡肠道菌分离、筛选、驯化及诱变 | 第20-50页 |
1 材料 | 第20-23页 |
·试验动物 | 第20-21页 |
·试剂与药品 | 第21-22页 |
·试剂 | 第21页 |
·试验中药 | 第21页 |
·细菌培养基 | 第21-22页 |
·染色剂 | 第22页 |
·主要仪器 | 第22-23页 |
2 方法 | 第23-30页 |
·实验设计 | 第23页 |
·获取混合菌 | 第23页 |
·鸡肠道细菌培养 | 第23-24页 |
·鸡肠道菌的分离 | 第24页 |
·细菌保存 | 第24页 |
·细菌复苏 | 第24页 |
·菌种驯化与紫外诱变 | 第24-25页 |
·紫外诱变杀菌率计算 | 第24-25页 |
·诱变处理 | 第25页 |
·诱变传代培养 | 第25页 |
·菌落形态观察 | 第25-26页 |
·细菌形态学观察 | 第26-27页 |
·革兰氏染色 | 第26页 |
·芽孢染色 | 第26页 |
·荚膜染色 | 第26-27页 |
·鞭毛硝酸银染色 | 第27页 |
·中药处理 | 第27页 |
·粗多糖制备 | 第27页 |
·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蒽酮试剂的配制 | 第28页 |
·葡萄糖标准试液的配制 | 第28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8页 |
·试样粗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28页 |
·菌体浓度的测定 | 第28-29页 |
·发酵液中粗多糖测定 | 第29-30页 |
·发酵产物预处理 | 第29页 |
·混合菌发酵黄芪、党参实验 | 第29页 |
·发酵液粗多糖得率增率计算公式 | 第29-30页 |
·优良菌株的筛选 | 第30页 |
3 结果 | 第30-45页 |
·分离的细菌 | 第30页 |
·菌落形态 | 第30-31页 |
·选择性培养 | 第31-32页 |
·菌株的形态学观察 | 第32页 |
·菌种的诱变及驯化 | 第32-36页 |
·紫外诱变 | 第32页 |
·紫外线对菌种影响 | 第32-34页 |
·紫外诱变后菌种对党参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34-36页 |
·党参对有效菌株生长影响 | 第36页 |
·葡萄糖标准曲线制备和药液中粗多糖得率测定 | 第36-37页 |
·混合菌与药物共培养后粗多糖变化 | 第37-40页 |
·优良菌株筛选 | 第40-45页 |
·筛选菌株的命名 | 第40页 |
·初步筛选菌株发酵的实验结果 | 第40-41页 |
·黄芪提取液对分离的肠道菌增殖影响 | 第41-43页 |
·筛选驯化后细菌对培养液中粗多糖含量影响 | 第43-44页 |
·添加不同浓度药液对优良菌株的增殖作用 | 第44-45页 |
·优良菌株发酵药粉试验结果 | 第45页 |
4 讨论 | 第45-50页 |
·鸡肠道菌分离 | 第45-46页 |
·鸡肠道菌诱变与筛选 | 第46-48页 |
·菌-药间的相互作用 | 第48-50页 |
第三章 菌种的鉴定 | 第50-57页 |
1 材料 | 第50页 |
·试验菌种 | 第50页 |
·培养基 | 第50页 |
·生化鉴定管 | 第50页 |
·生物学试剂 | 第50页 |
2 方法 | 第50-52页 |
·形态鉴定 | 第50-51页 |
·生化鉴定 | 第51页 |
·分子鉴定 | 第51-52页 |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 第51页 |
·16SrDNA片段的PCR扩增及纯化 | 第51页 |
·目的片段的克隆和鉴定 | 第51页 |
·16S rDNA序列分析 | 第51-52页 |
3 结果 | 第52-56页 |
·菌株的形态鉴定 | 第52页 |
·菌株的生化鉴定 | 第52-53页 |
·菌株的分子鉴定结果 | 第53-56页 |
·细菌基因组检测及16S rDNA PCR扩增 | 第53页 |
·16S rDNA的阳性克隆的筛选及测序 | 第53页 |
·16S rDNA的序列分析和基因系统发育树德构建 | 第53-56页 |
4 讨论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发酵模型的建立 | 第57-87页 |
1 材料 | 第57-58页 |
·菌种 | 第57页 |
·培养基 | 第57页 |
·活化培养基 | 第57页 |
·种子培养基 | 第57页 |
·发酵培养基 | 第57页 |
·培养条件 | 第57-58页 |
·菌种活化培养条件 | 第57-58页 |
·种子瓶培养条件 | 第58页 |
·摇瓶发酵培养条件 | 第58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58页 |
2 方法 | 第58-66页 |
·基于均匀设计的发酵培养基试验 | 第58-60页 |
·均匀设计表的选用 | 第58-59页 |
·基于均匀设计的发酵培养基试验 | 第59-60页 |
·神经网络建模 | 第60-62页 |
·BP神经网络的基本思想 | 第60页 |
·BP神经网络建模步骤 | 第60-62页 |
·遗传算法寻优 | 第62-63页 |
·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 | 第62页 |
·遗传算法的操作步骤 | 第62页 |
·均匀设计、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耦合寻优 | 第62-63页 |
·培养基优化结果验证实验 | 第63-64页 |
·发酵液前处理与粗多糖测定方法 | 第64页 |
·基于均匀设计的发酵条件优化实验 | 第64-65页 |
·均匀设计表的选取 | 第64页 |
·确定4种发酵参数的取值范围与精度 | 第64-65页 |
·基于均匀设计的发酵条件的实验方案 | 第65页 |
·均匀设计试验的计算机建模与优化 | 第65-66页 |
·回归方程的建立 | 第65页 |
·回归方程残差分析与回归方程寻优求解 | 第65-66页 |
·发酵条件优化的验证实验 | 第66页 |
·发酵放大实验 | 第66页 |
·添加碳酸钙的发酵实验 | 第66页 |
3 结果 | 第66-80页 |
·基于均匀设计的发酵培养基实验结果 | 第66-68页 |
·发酵液粗多糖得率与增率 | 第66-67页 |
·发酵液粗多糖得率与增率的关系 | 第67-68页 |
·人工神经网络建模结果 | 第68-71页 |
·BP神经网络拓扑结构的构造与训练 | 第68页 |
·发酵液粗多糖的拟合与预测 | 第68-71页 |
·遗传算法寻优结果 | 第71-73页 |
·选择编码策略,把参数集合(可行解集合)转换染色体结构 | 第71-72页 |
·定义适应度函数 | 第72页 |
·确定遗传策略 | 第72页 |
·均匀设计、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耦合寻优结果 | 第72-73页 |
·培养基优化结果验证实验结果 | 第73-74页 |
·验证试验结果及于优化预测值的比较 | 第74页 |
·培养基优化预测值及实验值 | 第74页 |
·优化前后培养基各组分和产物得率比较 | 第74页 |
·基于均匀设计的发酵条件优化实验结果 | 第74-75页 |
·建立回归方程数据的采集 | 第75-77页 |
·发酵条件回归方程与相关统计值 | 第76-77页 |
·回归方程偏差分析 | 第77页 |
·回归方程最优值求解 | 第77页 |
·验证试验结果 | 第77-78页 |
·发酵放大实验结果 | 第78页 |
·发酵前后pH变化情况 | 第78页 |
·添加碳酸钙发酵实验结果 | 第78-80页 |
4 讨论 | 第80-87页 |
·遗传算法的应用 | 第80-83页 |
·遗传算法的特点 | 第83-87页 |
第五章 发酵过程中菌株酶筛选和糖变化研究 | 第87-107页 |
1 发酵黄芪中皂苷的定性定量研究 | 第87-98页 |
·方法 | 第87-88页 |
·黄芪皂苷分离 | 第87页 |
·中药提取前处理 | 第87页 |
·静态吸附实验 | 第87页 |
·静态解吸附实验 | 第87-88页 |
·动态吸附实验 | 第88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88页 |
·样品测定 | 第88页 |
·黄芪甲苷定性测定 | 第88页 |
·结果 | 第88-97页 |
·标准曲线 | 第88-89页 |
·树脂的吸附性能比较分析 | 第89-90页 |
·用香草醛-硫酸法 | 第90页 |
·黄芪甲苷的薄层色谱测定 | 第90-91页 |
·黄芪甲苷HPLC测定 | 第91-92页 |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的测定 | 第92-94页 |
·黄芪发酵后产物中多糖成分分析 | 第94-97页 |
·讨论 | 第97-98页 |
2 发本地菌种PILGM4相关酶分析 | 第98-107页 |
· | 第99-100页 |
·主要试剂 | 第99页 |
·培养基 | 第99-100页 |
·方法 | 第100-103页 |
·FGM菌株产酶活性筛选 | 第100页 |
·纤维素酶及半纤维素酶基因的PCR筛选 | 第100-102页 |
·简并引物扩增基因片段 | 第102-103页 |
·扩增产物的连接、转化和序列分析 | 第103页 |
·结果 | 第103-106页 |
·讨论 | 第106-107页 |
第六章 参芪散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 第107-118页 |
1 工艺流程 | 第107页 |
2 参芪散的质量标准研究 | 第107-112页 |
·原药材和产品黄芪党参形态鉴定 | 第107-108页 |
·发酵菌种前后比较 | 第108-109页 |
·参芪散质量薄层分析结果 | 第109页 |
·参芪散中有效成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高效液相分析 | 第109-111页 |
·色谱条件 | 第109-110页 |
·对照品溶液制备 | 第110页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110-111页 |
·测定法 | 第111页 |
·参芪散HPLC检测结果 | 第111页 |
·参芪散多糖含量分析 | 第111-112页 |
·黄芪多糖、党参多糖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111-112页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112页 |
·测定法 | 第112页 |
·测定结果 | 第112页 |
3 稳定性试验 | 第112-118页 |
·材料 | 第112页 |
·方法 | 第112-113页 |
·加速实验 | 第112-113页 |
·长期试验 | 第113页 |
·结果 | 第113-114页 |
·加速实验 | 第113-114页 |
·长期试验 | 第114页 |
·讨论 | 第114-118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114-115页 |
·质量标准 | 第115-118页 |
第七章 药理、药效和安全评价研究 | 第118-168页 |
1 发酵菌种对小鼠的毒性研究 | 第118-123页 |
·材料 | 第118-119页 |
·实验动物 | 第118页 |
·菌株 | 第118页 |
·仪器设备 | 第118页 |
·培养基 | 第118-119页 |
·方法 | 第119-120页 |
·菌悬液制备 | 第119页 |
·动物分组 | 第119页 |
·观察指标 | 第119-120页 |
·数据统计 | 第12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0-123页 |
·死亡情况和体征变化 | 第120-121页 |
·体重变化 | 第121页 |
·病理变化 | 第121页 |
·脏器系数 | 第121-122页 |
·血液学指标 | 第122-123页 |
2 发酵产物对小鼠的最大耐受剂量试验 | 第123-127页 |
·材料 | 第123-124页 |
·实验动物 | 第123页 |
·样品制备 | 第123页 |
·仪器设备 | 第123-124页 |
·方法 | 第124-125页 |
·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124页 |
·观察指标 | 第124-125页 |
·数据统计 | 第12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5-127页 |
·一般体征和死亡情况 | 第125页 |
·体重变化情况 | 第125页 |
·主要脏器系数 | 第125-126页 |
·血液学指标 | 第126页 |
·病理变化 | 第126-127页 |
3 黄芪党参发酵后长期添加饲喂试验 | 第127-136页 |
·材料 | 第127-128页 |
·试验动物 | 第127页 |
·样品制备 | 第127页 |
·基础日粮 | 第127-128页 |
·方法 | 第128-129页 |
·试验设计 | 第128页 |
·动物饲养管理 | 第128-129页 |
·体增重与饲料消耗测定 | 第129页 |
·数据处理 | 第12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9-136页 |
·发酵产物对7~21日龄肉仔鸡体增重和饲料消耗影响 | 第129-130页 |
·发酵产物对21~40日龄肉仔鸡体增重和饲料消耗影响 | 第130-132页 |
·发酵产物对40~60日龄肉仔鸡体增重和饲料消耗影响 | 第132-133页 |
·发酵产物对试验全期肉仔鸡体增重和饲料消耗影响 | 第133-136页 |
4 长期添加饲喂黄芪党参发酵产物对肉鸡血液生化指标和免疫球蛋白影响 | 第136-154页 |
·材料 | 第136-137页 |
·试验鸡 | 第136页 |
·试验药物 | 第136页 |
·试验饲料 | 第136-137页 |
· | 第137-138页 |
·试验设计 | 第137页 |
·料肉比检测 | 第137页 |
·血细胞因子和血生化指标检测 | 第137页 |
·生化指标检测 | 第137-138页 |
·黄芪多糖对照品 | 第138页 |
·血样采集与制备 | 第138页 |
·数据处理 | 第13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38-154页 |
·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138-142页 |
·黄芪党参发酵产物对肉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142-154页 |
5 黄芪经益生菌发酵处理后短期添加饲喂肉鸡试验 | 第154-156页 |
·材料 | 第154页 |
·试验鸡 | 第154页 |
·试验药物 | 第154页 |
·试验饲料 | 第154页 |
·方法 | 第154-155页 |
·试验设计 | 第154页 |
·料肉比检测 | 第154页 |
·血细胞因子和血生化指标检测 | 第154-155页 |
·数据处理 | 第155页 |
·结果 | 第155-156页 |
·试验鸡体重变化 | 第155-156页 |
·31日龄时血清四种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 第156页 |
6 发酵黄芪多糖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156-168页 |
·材料 | 第156-157页 |
·试剂 | 第156-157页 |
·仪器 | 第157页 |
·方法 | 第157-158页 |
·发酵黄芪多糖提取 | 第157-158页 |
·试验动物分组 | 第158页 |
·检测指标测定 | 第158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158页 |
·结果 | 第158-164页 |
·发酵黄芪多糖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第158-159页 |
·发酵黄芪多糖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ALT、AST和ALP的影响 | 第159-160页 |
·发酵黄芪多糖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及肝组织中羟脯氨酸(Hyp)含量的影响 | 第160页 |
·发酵黄芪多糖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总抗氧化能力(T-AOC)、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160-161页 |
·发酵黄芪多糖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的影响 | 第161-162页 |
·发酵黄芪多糖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病理的影响 | 第162-164页 |
·讨论 | 第164-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6页 |
致谢 | 第176-177页 |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论文专著 | 第177-178页 |
个人简历 | 第178-179页 |
永久性通讯地址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