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第一章 超支化大分子及其杂化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 第13-45页 |
·超支化大分子 | 第13-21页 |
·超支化大分子的历史 | 第13-14页 |
·结构、表征及控制方法 | 第14-17页 |
·结构及表征 | 第14-16页 |
·结构控制方法 | 第16-17页 |
·聚硅碳烷超支化大分子 | 第17-21页 |
·聚硅碳烷超支化大分子的合成与结构控制 | 第17-19页 |
·聚硅碳烷超支化大分子的功能化 | 第19-21页 |
·杂化材料 | 第21-26页 |
·简介 | 第21-22页 |
·杂化材料的分类 | 第22-24页 |
·根据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功能性分类 | 第22-23页 |
·根据两相结合方式和组成材料的组分分类 | 第23-24页 |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溶胶凝胶法制备理论与实例 | 第24-26页 |
·杂化材料在色谱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26-33页 |
·杂化材料在高效液相色谱(HPLC)中的应用 | 第26-29页 |
·液相色谱的填充用颗粒 | 第26-27页 |
·整体柱 | 第27-29页 |
·杂化材料在电色谱(CEC)中的应用 | 第29-32页 |
·杂化材料在固相微萃取领域的应用 | 第32-33页 |
·超支化有机杂化材料在色谱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33-35页 |
·树枝状大分子在色谱领域内的研究应用 | 第33-34页 |
·超支化大分子在分离纯化领域中已展开的研究应用 | 第34-35页 |
·课题的提出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35-38页 |
·色谱速率理论及问题的提出——范第姆特方程式 | 第35-36页 |
·超支化大分子作为气相色谱固定相痕量分析领域潜在的价值和意义 | 第36-38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性 | 第38-40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论文的创新性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第二章 硅碳烷树枝状大分子作为液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与表征 | 第45-58页 |
·前言 | 第45-47页 |
·实验部分 | 第47-50页 |
·药品与仪器 | 第47-48页 |
·末端为烯丙基官能团的碳硅烷树状大分子的合成 | 第48-50页 |
·苯基碳硅烷树枝状大分子硅胶固定相的制备 | 第50页 |
·硅胶脱水 | 第50页 |
·G_(2-PHENYL-ALLYL-ETHYL)与硅胶键合 | 第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6页 |
·键合固定相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0-51页 |
·键合固定相的元素分析 | 第51-52页 |
·键合固定相的憎水实验 | 第52页 |
·色谱柱的性能测试 | 第52-56页 |
·柱效评价 | 第52-55页 |
·对几种混合物的色谱分离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第三章 整体材料形貌控制与表征—双连续结构杂化材料的制备 | 第58-76页 |
·双连续结构(CO-CONTINUOUS STRUCTURE)的形成机理 | 第58-61页 |
·实验部分 | 第61-66页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61-62页 |
·双连续结构无机硅胶的制备 | 第62-63页 |
·PEG水溶液的配置及粘度的测试 | 第62页 |
·试样制备 | 第62-63页 |
·双连续结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 | 第63-6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6-74页 |
·制备双连续结构无机硅胶材料的结果与分析 | 第66-73页 |
·样品制备与现象记录 | 第66-70页 |
·SEM扫描电镜对于不同R值下无机硅胶的微观形貌观察 | 第70-72页 |
·无机双连续结构的制备结果与分析 | 第72-73页 |
·电子探针对于树枝状大分子-硅胶杂化双连续结构的观察与分析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
第四章 苯基硅碳烷超支化大分子杂化材料的制备与色谱应用表征 | 第76-100页 |
·前言 | 第76-77页 |
·实验部分 | 第77-82页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77-78页 |
·烯丙基末端碳硅烷超支化大分子的合成 | 第78-79页 |
·超支化大分子单体甲基二烯丙基硅烷的合成 | 第78页 |
·烯丙基碳硅烷超支化大分子的合成 | 第78-79页 |
·超支化大分子末端的苯基修饰 | 第79页 |
·超支化碳硅烷大分子-硅胶杂化材料的制备 | 第79-81页 |
·HBP-PHENYL-ALLYL-(OET)3的合成 | 第79页 |
·苯基超支化硅碳烷-硅胶杂化材料的制备 | 第79-81页 |
·杂化材料的热性能表征 | 第81页 |
·毛细管柱的填充及封端 | 第81-82页 |
·色谱分析及痕量表达能力测试 | 第8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2-98页 |
·盐酸作用下杂化体不同配方组份的成膜观察及色谱性能分析 | 第82-88页 |
·不同酸催化下制备柱色谱性能测试 | 第88-94页 |
·盐酸催化制柱的气相色谱柱性能测试 | 第88-90页 |
·三氟乙酸催化下固定相的制备 | 第90-92页 |
·三氟乙酸催化制柱的封端处理 | 第92-94页 |
·超支化大分子毛细管色谱柱的痕量表达能力实验及分析 | 第94-97页 |
·痕量峰的指认 | 第94-95页 |
·痕量分析能力的探底实验 | 第95-97页 |
·热重分析 | 第97-98页 |
·结论 | 第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固相微萃取用苯基硅碳烷超支化大分子—硅胶杂化涂层的制备与表征 | 第100-120页 |
·前言 | 第100-102页 |
·实验部分 | 第102-104页 |
·药品与仪器 | 第102页 |
·溶胶凝胶配方体系A | 第102-103页 |
·对比配方B | 第103页 |
·毛细管预处理 | 第103页 |
·固相微萃取装置的装配 | 第103-104页 |
·萃取实验 | 第104页 |
·萃取液的配制 | 第104页 |
·萃取 | 第104页 |
·解析 | 第10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18页 |
·涂层物理性能与化学结构的表征 | 第104-106页 |
·两种配方形成杂化材料的形貌观察比较 | 第104-106页 |
·萃取性能测试谱图 | 第106-112页 |
·苯基超支化大分子涂层对苯类与丙烯酸酯类的吸附 | 第106-108页 |
·以甲基苯基二乙氧基硅烷(PMES)做固相微萃取头对苯类与丙烯酸酯类的萃取 | 第108-110页 |
·以苯基超支化大分子杂化材料做为固相微萃取头的痕量萃取实验 | 第110-112页 |
·两种萃取头吸附平衡时间的比较 | 第112-115页 |
·选峰取值 | 第112-113页 |
·吸附曲线图 | 第113-115页 |
·综合比较 | 第115-118页 |
·痕量溶液的配制 | 第115-116页 |
·商品毛细管柱(30M*0.25UM)对两种萃取头吸附香水稀水溶液的表达 | 第116页 |
·自制苯基超支化硅胶杂化毛细管柱对两种萃取头吸附微量香水稀水溶液的表达 | 第116-117页 |
·自制苯基超支化硅胶杂化毛细管柱毛细管柱(10M*0.25μm)对两种萃取头吸附1PPM苯/水溶液的分离表达 | 第117-118页 |
·结论 | 第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0页 |
第六章 环糊精修饰有机硅超支化大分子溶胶-凝胶法制备毛细管气相色谱柱涂层 | 第120-134页 |
·前言 | 第120-123页 |
·实验部分 | 第123-124页 |
·药品及仪器 | 第123页 |
·环糊精超支化大分子溶胶的合成与制备 | 第123-124页 |
·β-环糊精的预处理 | 第123页 |
·键合 | 第123-124页 |
·毛细管柱的预处理与制备 | 第124页 |
·气相色谱柱分离性能测试 | 第12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4-132页 |
·红外谱图分析 | 第124-125页 |
·气相色谱分离性能测试 | 第125-132页 |
·环糊精-硅碳烷超支化大分子杂化材料制备毛细管柱对几类同系物进行的分离测试 | 第125-127页 |
·使用环糊精制备毛细管柱痕量分析能力的测试 | 第127-129页 |
·痕量分析能力NG级的探底实验 | 第129-131页 |
·环糊精-超支化硅碳烷制备毛细管柱对对映异构体的拆分性能测试 | 第131-132页 |
·结论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4-135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附录 | 第137-15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