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23页 |
1 导论 | 第23-33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23-26页 |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23页 |
·研究意义 | 第23-26页 |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26-28页 |
·研究思路 | 第26页 |
·结构安排 | 第26-28页 |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研究范围 | 第28-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30-33页 |
·主要创新 | 第30-31页 |
·不足之处 | 第31-33页 |
2 文献综述与基础理论 | 第33-83页 |
·文献综述 | 第33-44页 |
·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 | 第33-35页 |
·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 | 第35-43页 |
·国内外理论研究评述 | 第43-44页 |
·相关概念界定及其涵义 | 第44-51页 |
·城市化涵义及相关概念 | 第44-50页 |
·城乡统筹概念的界定 | 第50-51页 |
·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理论 | 第51-75页 |
·城乡联系理论 | 第51-62页 |
·城市化相关理论 | 第62-75页 |
·新型城市化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75-83页 |
·新型城市化的特征 | 第75-76页 |
·新型城市化理论分析框架 | 第76-80页 |
·新型城市化评价体系 | 第80-83页 |
3 统筹城乡背景下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 第83-120页 |
·城市化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83-100页 |
·城市化动力机制述评 | 第83-87页 |
·城市化机制理论 | 第87-93页 |
·城市化的主要机制 | 第93-100页 |
·传统城市化发展机制与发展模式 | 第100-104页 |
·传统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城市偏向 | 第100-101页 |
·传统城市化的发展机制 | 第101-102页 |
·传统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 第102-104页 |
·统筹城乡背景下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 第104-111页 |
·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104-106页 |
·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 第106-111页 |
·构造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新机制 | 第111-120页 |
·城市化进程中政府与市场行为 | 第111-112页 |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市场行为博弈 | 第112-117页 |
·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新型城市化模式 | 第117-120页 |
4 国外城市化道路选择与处理城乡关系的经验启示 | 第120-150页 |
·英、美城市化道路的历程回顾 | 第120-130页 |
·英国的城市化和城市化道路 | 第120-125页 |
·美国的城市化和城市化道路 | 第125-130页 |
·日、韩城市化道路的历程回顾 | 第130-136页 |
·日本的城市化和城市化道路 | 第130-134页 |
·韩国的城市化和城市化道路 | 第134-136页 |
·印度、巴西城市化道路的历程回顾 | 第136-140页 |
·印度的城市化和城市化道路 | 第137-138页 |
·巴西的城市化和城市化道路 | 第138-140页 |
·国外城市化发展道路对中国的经验启示 | 第140-150页 |
·发达国家城市化道路的经验 | 第140-143页 |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道路的经验 | 第143-146页 |
·世界各国城市化道路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启示 | 第146-150页 |
5 中国传统城市化模式反思及新型城市化实践命题的提出 | 第150-177页 |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城乡关系演变 | 第150-154页 |
·1949—1978 年的城乡关系演变及城市化进程 | 第150-152页 |
·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城乡关系演变与城市化发展 | 第152-154页 |
·2001年至今:统筹城乡发展的城市化阶段 | 第154页 |
·中国传统城市化模式下的城乡失衡 | 第154-166页 |
·中国传统城市化特点 | 第154-157页 |
·中国城市化道路与城乡关系的背离 | 第157-166页 |
·中国传统城市化模式的反思与新型城市化实践命题的提出 | 第166-177页 |
·中国传统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反思 | 第166-170页 |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发展方向 | 第170-173页 |
·正确处理城乡关系是新型城市化道路选择的逻辑起点 | 第173-177页 |
6 建国以来成都城市化的历史演变与回顾 | 第177-192页 |
·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发展与演进 | 第177-182页 |
·1950—1980:整合聚集阶段 | 第178页 |
·1981—2001:加速聚集发展阶段 | 第178-180页 |
·2002年至今:统筹规划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 第180-182页 |
·城镇主体功能分工的发展与演进 | 第182-185页 |
·区域产业主体功能分工的演变 | 第182-184页 |
·区域空间主体功能分区的演变 | 第184-185页 |
·人口城市化的发展与演进 | 第185-187页 |
·1954—1960:快速提升阶段 | 第185-186页 |
·1961—1976:持续下降阶段 | 第186页 |
·1977—2002:持续稳步发展阶段 | 第186页 |
·2003年至今:统筹推进阶段 | 第186-187页 |
·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的发展与演进 | 第187-191页 |
·1949—1978:城乡产业二元分割阶段 | 第187-188页 |
·1979—2001:城乡产业关系调整阶段 | 第188-189页 |
·2002年至今:城乡产业统筹发展阶段 | 第189-191页 |
·城市化进程中政策的发展与演进 | 第191-192页 |
7 统筹城乡背景下的成都新型城市化模式 | 第192-228页 |
·统筹城乡发展中成都城市化模式的生成背景 | 第192-195页 |
·外因—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 | 第192-194页 |
·内因—经济高速增长与结构转型的双重作用 | 第194-195页 |
·成都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轨迹和阶段性特征 | 第195-198页 |
·成都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轨迹 | 第195-197页 |
·成都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第197-198页 |
·成都市新型城市化模式探索的主要内容 | 第198-217页 |
·路径选择 | 第198-205页 |
·规划引导 | 第205-208页 |
·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 | 第208-217页 |
·成都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效果评价 | 第217-219页 |
·评价方法 | 第217-218页 |
·评价结果与结论 | 第218-219页 |
·成都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第219-228页 |
·基本经验 | 第219-223页 |
·几点启示 | 第223-228页 |
8 推进成都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思考 | 第228-256页 |
·成都新型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与现实差距 | 第228-240页 |
·规划体系建设水平仍需提升 | 第228-229页 |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仍需加快 | 第229页 |
·产业互动发展机制仍需创新 | 第229-230页 |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仍需推动 | 第230-233页 |
·城乡财政体制改革仍需深化 | 第233-234页 |
·金融体制改革力度仍需加大 | 第234-235页 |
·城乡劳动就业体系仍需完善 | 第235-236页 |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仍需健全 | 第236-237页 |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仍需重视 | 第237-238页 |
·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仍需加强 | 第238-240页 |
·推进成都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措施 | 第240-256页 |
·基本思路 | 第240-243页 |
·对策措施 | 第243-256页 |
参考文献 | 第256-267页 |
后记 | 第267-269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2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