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关于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研究 | 第11-13页 |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价值取向的论争 | 第13-15页 |
·文献评析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6-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高等工程教育多元价值取向的形成 | 第18-26页 |
·高等工程教育及其价值取向的内涵 | 第18-21页 |
·高等工程教育的内涵理解 | 第18-20页 |
·高等工程教育的价值取向的内涵解析 | 第20-21页 |
·高等工程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演进 | 第21-26页 |
·科学取向的工程教育的兴起 | 第21-22页 |
·科学技术工程取向为主导的实用目的的工程教育的发展 | 第22-23页 |
·人文取向对工程教育的工具理性倾向之批判 | 第23-24页 |
·多元价值取向成为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 | 第24-26页 |
第3章 高等工程教育多元价值取向的理论阐释 | 第26-42页 |
·高等工程教育科学取向解析 | 第26-29页 |
·高等工程教育科学取向的内容 | 第26-27页 |
·高等工程教育科学取向的特点 | 第27-28页 |
·高等工程教育科学取向的功能 | 第28-29页 |
·高等工程教育技术取向解析 | 第29-31页 |
·高等工程教育技术取向的内容 | 第29-30页 |
·高等工程教育技术取向的特点 | 第30页 |
·高等工程教育技术取向的功能 | 第30-31页 |
·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取向解析 | 第31-33页 |
·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取向的内涵 | 第31-32页 |
·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取向的特点 | 第32-33页 |
·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价值取向的功能 | 第33页 |
·高等工程教育人文取向解析 | 第33-36页 |
·高等工程教育人文取向的内容 | 第33-35页 |
·高等工程教育人文取向的特点 | 第35-36页 |
·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文价值取向的功能 | 第36页 |
·高等工程教育多元价值取向的关系分析 | 第36-42页 |
·科学取向与技术取向共同构建价值取向的基础 | 第36-37页 |
·工程取向构建价值取向的核心 | 第37-38页 |
·人文取向协调引领科技和工程取向共同构建价值取向 | 第38-42页 |
第4章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多元价值取向的现实分析 | 第42-53页 |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多元价值取向的现实问题 | 第42-44页 |
·高等工程人文教育重理轻文的片面人文价值现象 | 第42页 |
·工程实践教育环节中的人文价值缺失现象 | 第42-43页 |
·高等工程教育中科技哲学课程的缺失现象 | 第43页 |
·高等工程教育构成中存在着技术的取向不足 | 第43-44页 |
·高等工程教育“去工程化”引发的工程取向缺失 | 第44页 |
·科学取向缺失现象 | 第44页 |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多元价值取向现实问题的根源剖析 | 第44-53页 |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 | 第45-47页 |
·高等工程教育实施过程出现的偏差 | 第47-51页 |
·文化观念的消极影响 | 第51-53页 |
第5章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多元价值取向的实现 | 第53-65页 |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多元价值取向实现模式构建原则与内容 | 第53-55页 |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多元价值取向实现模式的构建原则 | 第53-54页 |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多元价值取向实现模式的内容 | 第54-55页 |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多元价值取向实现模式的途径与方法 | 第55-65页 |
·我国实现高等工程教育科学技术和工程取向协调的途径方法 | 第55-60页 |
·实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文取向与科技工程取向协调的途径方法 | 第60-6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5-67页 |
·高等工程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 | 第65页 |
·高等工程教育多元价值取向的内涵 | 第65页 |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多元价值取向的现实分析与对策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