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5页 |
| ·悬索桥的起源及发展 | 第10页 |
| ·悬索桥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 第10-12页 |
| ·悬索桥的结构组成及常用形式 | 第12-14页 |
| ·悬索桥构造概述 | 第12-13页 |
| ·悬索桥的常用形式 | 第13-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 2 悬索桥结构内力分析理论及分析方法 | 第15-38页 |
| ·悬索桥在竖向荷载下的结构分析概述 | 第15页 |
| ·弹性理论 | 第15-17页 |
| ·弹性计算理论基本假设 | 第15-16页 |
| ·弹性理论结构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 ·挠度理论 | 第17-20页 |
| ·挠度理论假定条件 | 第17-18页 |
| ·基本微分方程 | 第18-20页 |
| ·几何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理论 | 第20-36页 |
| ·单元切线刚度矩阵的推导(T.L列式) | 第22-23页 |
| ·平面桁架单元的切线刚度矩阵 | 第23-27页 |
| ·平面柔索单元的切线刚度矩阵 | 第27-31页 |
| ·平面梁单元的切线刚度矩阵 | 第31-34页 |
| ·梁单元有限位移理论精确解—Saafan理论 | 第34-35页 |
| ·自重挠度引起的非线性效应 | 第35页 |
| ·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3 悬索桥主缆系统线形分析及FORTRAN程序开发 | 第38-55页 |
| ·主缆线形解析计算理论 | 第38-45页 |
| ·基本假设 | 第38-39页 |
| ·抛物线理论 | 第39-41页 |
| ·悬链线理论 | 第41-43页 |
| ·分段悬链线理论 | 第43-45页 |
| ·缆索自重引起的非线性 | 第45页 |
| ·初始内力引起的非线性 | 第45-46页 |
| ·成桥主缆线形分析研究 | 第46-48页 |
| ·成桥阶段线形要求 | 第46-48页 |
| ·结构质量守恒和无应力尺寸不变原理 | 第48页 |
| ·成桥线形计算方法 | 第48页 |
| ·空缆线形与索鞍预偏量分析理论 | 第48-50页 |
| ·索鞍预偏原因及重要性 | 第48-49页 |
| ·空缆线形和索鞍预偏量分析方法 | 第49-50页 |
| ·索夹安装位置计算原理及方法 | 第50-52页 |
| ·索鞍处主缆长度修正 | 第52-53页 |
| ·索鞍处主缆长度修正方法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4 刘家峡悬索桥施工过程非线性分析 | 第55-81页 |
| ·刘家峡悬索桥结构布置概况 | 第55页 |
| ·MIDAS模型的建立及精细化分析 | 第55-58页 |
| ·桥梁施工过程倒装分析 | 第58-60页 |
| ·倒装分析概述 | 第58页 |
| ·倒装分析的施工过程定义 | 第58-60页 |
| ·施工过程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60-76页 |
| ·成桥阶段结构特性对比分析 | 第60-62页 |
| ·倒拆过程主缆结构特性分析 | 第62-67页 |
| ·空缆状态结构特性对比分析 | 第67-70页 |
| ·索夹安装位置的确定及施工过程间距变化分析 | 第70-76页 |
| ·主索鞍偏移量下的主塔承载能力分析 | 第76-78页 |
| ·主缆于索鞍处无应力长度修正 | 第78-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5 刘家峡悬索桥成桥状态桥面活载作用分析 | 第81-90页 |
| ·成桥状态活载作用下的线形内力分析方法 | 第81-82页 |
| ·加劲梁抗弯刚度等效计算 | 第81-82页 |
| ·活载与恒载作用组合方法 | 第82页 |
| ·刘家峡大桥车道荷载作用下的分析 | 第82-86页 |
| ·悬索桥车道荷载加载模式 | 第82-83页 |
| ·刘家峡大桥车道荷载内力、线形包络计算 | 第83-85页 |
| ·刘家峡大桥车道荷载作用内力、线形结果比较 | 第85-86页 |
| ·刘家峡悬索桥系统温度变化效应分析 | 第86-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90-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 附录A 抛物线解析计算程序 | 第95-97页 |
| 附录B 分段悬链线解析计算程序 | 第97-104页 |
| 附录C 倒装解析计算程序 | 第104-11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