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务员考录的公平性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论 | 第8-13页 |
一、 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 第8-9页 |
二、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9-11页 |
三、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1-12页 |
四、 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12页 |
五、 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公务员考录及公平性问题概述 | 第13-20页 |
一、 公务员考录的内涵 | 第13-17页 |
(一) 公务员考录的概念 | 第13-14页 |
(二) 公务员考录的原则 | 第14-15页 |
(三) 公务员考录的程序 | 第15-16页 |
(四) 公务员考录的意义 | 第16-17页 |
二、 公平性的内涵 | 第17-20页 |
(一) 关于公平的相关论述 | 第17-18页 |
(二) 考录制度的公平性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我国公务员考录公平性方面取得的成果 | 第20-26页 |
一、 考录公平性的法律基础逐步完善 | 第20-21页 |
(一)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 第20页 |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 第20-21页 |
二、 考录公平性的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 第21-24页 |
(一) “凡进必考”的准入机制 | 第21-22页 |
(二) 配套基础保障水平的提升 | 第22-23页 |
(三) 监督水平的不断提高 | 第23-24页 |
三、 考录公平性的制度创新不断涌现 | 第24-26页 |
(一) 公务员联考制度的产生 | 第24页 |
(二) 招录范围多元化的创新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现阶段我国公务员考录公平性缺失及影响因素 | 第26-35页 |
一、 公务员考录公平性缺失的表现 | 第26-31页 |
(一) 公告、报名阶段 | 第26-27页 |
(二) 考试、考察阶段 | 第27-30页 |
(三) 录用、试用阶段 | 第30-31页 |
二、 公务员考录公平性缺失的影响因素 | 第31-35页 |
(一) 思想认识的因素 | 第31-32页 |
(二) 法律制度的因素 | 第32页 |
(三) 组织保障的因素 | 第32-33页 |
(四) 技术保障的因素 | 第33-34页 |
(五) 监督保障的因素 | 第34-35页 |
第四章 保障我国公务员考录公平性的对策构想 | 第35-53页 |
一、 注重宣传教育,提高认知水平 | 第35-37页 |
(一) 加强对招录工作人员的思想引导 | 第35-36页 |
(二) 对命题专家、阅卷老师、面试考官的宣传 | 第36-37页 |
(三) 深化对关系自身利益的考生教育 | 第37页 |
二、 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高考录的公开化程度 | 第37-40页 |
(一) 公告阶段 | 第37-38页 |
(二) 考试阶段 | 第38-39页 |
(三) 考查阶段 | 第39-40页 |
三、 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奠定法制基础 | 第40-42页 |
(一) 健全法律法规 | 第40-41页 |
(二) 完善相关制度 | 第41-42页 |
四、 加快组织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 第42-44页 |
(一) 建立专门的考录机构 | 第42-43页 |
(二) 加快各省考录组织的发展 | 第43页 |
(三) 加大各地考录组织的管理和协调 | 第43-44页 |
五、 重视考录监督,提高监督的质量 | 第44-45页 |
(一) 监督法制的完备化 | 第44-45页 |
(二) 监督主体的多元化 | 第45页 |
六、 加大科研力度,提高考录的科学化水平 | 第45-53页 |
(一) 报考资格设定的科学化 | 第45-47页 |
(二) 考试内容的科学性 | 第47-48页 |
(三) 成绩评定的科学化 | 第48-53页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