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民事诉讼自认制度概述 | 第10-16页 |
(一) 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概念与特征 | 第10-11页 |
1. 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概念 | 第10页 |
2. 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特征 | 第10-11页 |
(二) 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内容及其分类 | 第11-12页 |
1. 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内容 | 第11页 |
2. 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分类 | 第11-12页 |
(三) 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构成要件及效力 | 第12-14页 |
1. 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构成要件 | 第12-13页 |
2. 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效力 | 第13-14页 |
(四) 民事诉讼自认效力的限制 | 第14-16页 |
1. 对于法院应依职权调查的事项,不能使用自认 | 第14页 |
2. 自认不可以适用于人事诉讼之中 | 第14页 |
3. 法院明显感觉到自认内容与事实相背 | 第14页 |
4. 共同诉讼 | 第14-16页 |
二、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比较研究 | 第16-21页 |
(一) 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自认制度 | 第16-17页 |
1. 法国的自认制度 | 第16页 |
2. 德国的自认制度 | 第16-17页 |
(二) 英美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自认制度 | 第17-18页 |
1. 英国的自认制度 | 第17页 |
2. 美国的自认制度 | 第17-18页 |
(三) 两大法系对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18-21页 |
三、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现状考察 | 第21-26页 |
(一) 我国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1-22页 |
(二) 我国民事诉讼自认制度在适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 第22-26页 |
1. 我国民事诉讼自认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2. 我国自认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3-26页 |
四、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建议 | 第26-30页 |
(一) 对民事诉讼自认制度外部环境的转变 | 第26页 |
(二) 完善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立法构想 | 第26-28页 |
1. 确定自认的主体 | 第26页 |
2. 明确自认的对象 | 第26-27页 |
3. 规定自认的效力及限制 | 第27页 |
4. 有关代理人的自认 | 第27页 |
5. 对恶意自认的制裁 | 第27-28页 |
(三) 完善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配套制度设计 | 第28-30页 |
1. 法官释明权的确立 | 第28页 |
2. 当事人真实陈述义务的权利 | 第28-29页 |
3. 建立民事诉讼强制答辩制度 | 第29-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致谢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