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8-2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12页 |
·问题提出 | 第8-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9-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2章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31页 |
·企业应对反倾销与内部控制的整合理论 | 第22-26页 |
·倾销与反倾销的内涵和外延 | 第22-23页 |
·内部控制五要素与反倾销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内涵界定 | 第23-25页 |
·内部控制在应对反倾销中的角色定位 | 第25-26页 |
·内部控制理论 | 第26-29页 |
·内部控制的演进及框架分析 | 第26-27页 |
·内部控制设计的协同理论 | 第27-29页 |
·机制设计理论 | 第29-31页 |
·机制设计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机制设计理论对协同机制的启示 | 第30-31页 |
第3章 内部控制要素在反倾销应诉中的功能分析 | 第31-39页 |
·内部控制要素在应对反倾销中的功能定位 | 第31-34页 |
·内部环境的反倾销风险规避和会计举证 | 第31页 |
·风险管理的反倾销风险规避和会计预警 | 第31-32页 |
·控制活动的会计举证和会计抗辩 | 第32页 |
·信息与沟通的反倾销风险规避和会计抗辩 | 第32-33页 |
·监督控制的反倾销风险规避和会计举证 | 第33-34页 |
·我国企业现行的内部控制优化改进的必要性分析 | 第34-39页 |
·企业文化建设滞后 | 第34-35页 |
·缺乏有效的反倾销风险评估 | 第35-36页 |
·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 第36-37页 |
·缺少反倾销会计信息平台 | 第37-38页 |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 | 第38-39页 |
第4章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设计 | 第39-65页 |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目标导向 | 第39-41页 |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的指导思想 | 第39-40页 |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设计原则 | 第40-41页 |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设计的影响因素 | 第41-42页 |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的法律环境 | 第41-42页 |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的主体 | 第42页 |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的理论框架 | 第42-65页 |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分析 | 第43页 |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的框架设计 | 第43-63页 |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的运行机理 | 第63-65页 |
第5章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实施与评价 | 第65-93页 |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实施的保障 | 第65-71页 |
·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运行的内在要求 | 第65-67页 |
·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运行的外部保障 | 第67-71页 |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的评价 | 第71-86页 |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71-72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 第72-73页 |
·评价的方法 | 第73-76页 |
·企业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有效性评价的应用 | 第76-86页 |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有效协同的案例分析 | 第86-93页 |
·美国对华彩电反倾销案基本案情简介 | 第86-88页 |
·本案中长虹企业失败的教训 | 第88-91页 |
·结论与启示 | 第91-93页 |
结论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