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导论 | 第12-25页 |
第一章 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产生条件 | 第25-33页 |
一、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产生的客观条件 | 第25-29页 |
(一) 资本主义危机,马克思主义并不过时 | 第25-27页 |
(二) 苏东剧变,马克思主义发展遭遇挫折 | 第27-28页 |
(三) 全球化时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盛行 | 第28-29页 |
二、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产生的主观条件 | 第29-33页 |
(一) 成长环境坎坷,认同马克思主义 | 第29-30页 |
(二) 师从阿尔都塞,结缘马克思主义 | 第30-31页 |
(三) 研读经典著作,走进马克思主义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轨迹 | 第33-39页 |
一、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萌芽时期 | 第33-35页 |
二、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时期 | 第35-36页 |
三、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成熟时期 | 第36-39页 |
第三章 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 | 第39-59页 |
一、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探索与回答 | 第39-49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的发生论 | 第39-42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论 | 第42-43页 |
(三) 马克思主义的结构论 | 第43-45页 |
(四) 马克思主义的特征论 | 第45-46页 |
(五)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 | 第46-49页 |
二、关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探索与回答 | 第49-59页 |
(一) 阅读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 | 第49-50页 |
(二) 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就没有将来 | 第50-51页 |
(三) 让我们只讨论“好的马克思主义” | 第51-54页 |
(四) 今天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 | 第54-55页 |
(五) 对马克思的指令保持沉默,不要去译解,而是去行动 | 第55-59页 |
第四章 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价值和局限性 | 第59-67页 |
一、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价值 | 第59-65页 |
二、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局限性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