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8页 |
一、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第9页 |
(一) 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 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9页 |
二、 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状况 | 第9-16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二) 国外学者的研究 | 第10-12页 |
(三) 国内学者的研究 | 第12-16页 |
三、 本文主要观点与创新点 | 第16-18页 |
(一) 本文主要观点 | 第16-17页 |
(二)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一章 麦克米伦执政前英美特殊关系回顾 | 第18-30页 |
一、 英美特殊关系的渊源 | 第18-21页 |
(一) 英美特殊关系的形成 | 第18-20页 |
(二) 英美特殊关系的确立 | 第20-21页 |
二、 英美特殊关系的演变 | 第21-23页 |
三、 英美特殊关系的裂痕 | 第23-30页 |
(一) 苏伊士运河危机的爆发 | 第23-26页 |
(二) 英美的分裂 | 第26-30页 |
第二章 麦克米伦执政时期英美特殊关系的发展 | 第30-42页 |
一、 英美努力修复两国间的特殊关系 | 第30-31页 |
二、 追随美国的“艾森豪威尔主义” | 第31-34页 |
(一) 阿曼的叛乱 | 第31-33页 |
(二) 叙利亚危机 | 第33-34页 |
三、 在美国的核援助下发展自身的核力量 | 第34-37页 |
(一) 《麦克马洪法》的修改 | 第34-36页 |
(二) “闪电”导弹计划 | 第36-37页 |
四、 为美国在东西方之间充当沟通的“桥梁” | 第37-42页 |
(一) 第二次柏林危机中的穿梭外交 | 第37-40页 |
(二) 古巴导弹危机中的积极斡旋 | 第40-42页 |
第三章 麦克米伦执政时期英美特殊关系的特征 | 第42-48页 |
一、 继承了英国外交的传统 | 第42页 |
二、 坚定不移的联美反苏 | 第42-44页 |
三、 对待中国问题上的骑墙态度 | 第44-45页 |
四、 向欧洲靠拢 | 第45-48页 |
第四章 麦克米伦执政时期英美保持特殊关系的原因及评价 | 第48-53页 |
一、 麦克米伦执政时期英美保持特殊关系的原因 | 第48-50页 |
(一) 英美两国实力的变化 | 第48页 |
(二) 英美双方的利益需要 | 第48-49页 |
(三) 英美领导人之间亲密的私人关系 | 第49-50页 |
(四) 英美双方的血缘文化情结 | 第50页 |
二、 对麦克米伦执政时期英美特殊关系的评价 | 第50-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
附: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