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序论 | 第11-39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1-16页 |
·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 | 第16-22页 |
·论文研究对象 | 第16-20页 |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6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成果 | 第26-34页 |
·国内相关研究与成果 | 第26-30页 |
·国外相关研究与成果 | 第30-34页 |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框架 | 第34-37页 |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研究框架 | 第35-37页 |
注释 | 第37-39页 |
2 历史城市传统景象空间的概念及特性 | 第39-75页 |
·中国传统象思维的特点与智慧 | 第39-42页 |
·中国传统象思维 | 第39-40页 |
·象思维的特点与智慧 | 第40-42页 |
·“器以象制”观念与城市传统景象空间 | 第42-46页 |
·景象与景象思维 | 第42-44页 |
·历史城市传统景象空间概念及特性 | 第44-46页 |
·传统景象空间的“非实体性”特性 | 第46-62页 |
·“器以象制”的传统城市营造理念 | 第46-52页 |
·以“风水”为意象的理想景象 | 第52-58页 |
·以“礼制”为基准的城市景象空间的秩序 | 第58页 |
·城市景象空间“山水”意境 | 第58-62页 |
·传统景象空间的“实体性”特性 | 第62-71页 |
·自然山水空间格局与景象空间 | 第62-65页 |
·城市营造空间与景象空间 | 第65-66页 |
·“八景”模式与景象空间 | 第66-70页 |
·宗教文化空间与景象空间 | 第70-71页 |
·历史城市传统景象空间“实体性”与“非实体性”特性的关系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页 |
注释 | 第72-75页 |
3 历史城市景象空间的认知 | 第75-101页 |
·中国传统空间审美 | 第75-80页 |
·全性知天之美 | 第75-76页 |
·流观万象之美 | 第76-77页 |
·礼文合序之美 | 第77-79页 |
·实利治事之美 | 第79-80页 |
·传统景象空间认知模式 | 第80-94页 |
·认知途径 | 第80-81页 |
·认知的结构层次 | 第81-88页 |
·认知方式 | 第88-94页 |
·传统景象空间认知对于黄土高原历史城市保护的意义与作用 | 第94-98页 |
·景象空间认识研究与延续的意义 | 第94页 |
·传统景象空间认识对历史城市保护的作用 | 第94-97页 |
·传统景象空间认识可避免城市保护中的误区 | 第97-98页 |
·小结 | 第98-99页 |
注释 | 第99-101页 |
4 陕西黄土高原历史城市的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 | 第101-127页 |
·陕西黄土高原历史城市概况 | 第101-105页 |
·历史城市的等级概况 | 第101-103页 |
·历史城市的分布特征 | 第103-105页 |
·陕西黄土高原历史城市空间形态类型 | 第105-110页 |
·方形城市及其相关问题 | 第106-108页 |
·不规则形态 | 第108-110页 |
·陕西黄土高原历史城市外部山水空间结构特征 | 第110-116页 |
·城与山的关系 | 第110-113页 |
·城与水的关系 | 第113-116页 |
·陕西黄土高原历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征 | 第116-125页 |
·中国后期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 第116-118页 |
·府州县形态类型及群组结构特征 | 第118-119页 |
·内部空间结构 | 第119-125页 |
·小结 | 第125页 |
注释 | 第125-127页 |
5 黄土高原历史城市传统景象空间的系统构成 | 第127-167页 |
·黄土高原大地空间的景象特征 | 第127-164页 |
·连续景象构成的复合界面---景面 | 第129-130页 |
·传统景象空间的物质载体---景物 | 第130-131页 |
·传统景象空间的视觉导引---景径 | 第131-132页 |
·传统景象空间的审美体验---景境 | 第132-133页 |
·佳县古城景象空间构成研究 | 第133-142页 |
·府谷老城景象空间构成研究 | 第142-148页 |
·神木县城景象空间构成研究 | 第148-156页 |
·榆林老城景象空间构成研究 | 第156-164页 |
·小结 | 第164-165页 |
注释 | 第165-167页 |
6 基于景象空间认知的黄土高原历史城市保护研究与实践 | 第167-187页 |
·潼关故城保护总体规划研究 | 第167-172页 |
·潼关故城概况 | 第167-168页 |
·城池建制沿革概况 | 第168-170页 |
·故城遗产资源评价及主要问题 | 第170-172页 |
·基于景象空间的潼关故城保护规划研究 | 第172-184页 |
·针对资源现状确定保护核心 | 第172页 |
·潼关故城传统景象空间的认知 | 第172-183页 |
·基于景象思维的潼关故城保护理念 | 第183-184页 |
·小结 | 第184-185页 |
注释 | 第185-187页 |
7 结论 | 第187-193页 |
注释 | 第192-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193-203页 |
图表目录及出处 | 第203-208页 |
致谢 | 第208-211页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11-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