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14页 |
·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11页 |
·论文的选题意义 | 第11页 |
·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法相结合 | 第12页 |
·比较分析法 | 第12页 |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2-14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1 环境污染的政府规制理论综述 | 第14-17页 |
·国内环境污染的政府规制综述 | 第14-16页 |
·国外环境污染的政府规制综述 | 第16-17页 |
2 政府规制和环境污染企业的博弈分析 | 第17-23页 |
·博弈论的引入 | 第17页 |
·博弈分析 | 第17-23页 |
·分析过程 | 第17-18页 |
·假设条件 | 第18-19页 |
·建模与求解 | 第19-21页 |
·博弈的结果 | 第21-23页 |
3 我国环境污染政府规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3-29页 |
·我国环境污染政府规制现状 | 第23-24页 |
·环境污染政府规制体制 | 第23页 |
·环境污染政府规制体系 | 第23-24页 |
·我国环境污染政府规制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我国环境污染政府规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6-29页 |
·地方政府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不足 | 第26-27页 |
·规制部门内部组织不健全 | 第27-28页 |
·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有限 | 第28页 |
·政府环境污染规制的失效来源于规制“寻租”和“俘虏” | 第28-29页 |
4 政府对企业环境污染规制效果分析 | 第29-36页 |
·企业在政府环境污染规制下的不同行为 | 第29页 |
·企业不同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企业自身经济实力 | 第29-30页 |
·改进环保技术的收益 | 第30页 |
·环境规制力度 | 第30页 |
·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偏好 | 第30页 |
·企业对政府环境污染规制的合作行为 | 第30-31页 |
·企业依靠环保技术形成绿色生产 | 第30-31页 |
·产品差异化策略 | 第31页 |
·企业对政府环境污染规制的不合作行为 | 第31-36页 |
·规制“俘虏”理论 | 第31-32页 |
·“俘虏”理论在环境污染规制中的应用 | 第32-33页 |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误导性行为 | 第33-34页 |
·企业对规制进行逃避的污染行为 | 第34-36页 |
5 主要发达国家环境污染的政府规制及其借鉴 | 第36-42页 |
·德国环境污染的政府规制 | 第36-37页 |
·环境规制监督体系 | 第36页 |
·通过排放权的颁发减少污染排放 | 第36-37页 |
·德国的环境规制成效 | 第37页 |
·日本环境污染的政府规制 | 第37-39页 |
·排放总量控制 | 第37-38页 |
·环境污染规制的保障措施 | 第38页 |
·环境污染规制监督体系 | 第38-39页 |
·日本的环境规制成效 | 第39页 |
·美国环境污染的政府规制 | 第39-40页 |
·排污许可证交易规制 | 第39-40页 |
·环境污染规制监督体系 | 第40页 |
·主要发达国家环境污染规制对我国的借鉴 | 第40-42页 |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 第40-41页 |
·政府制定的环境污染规制内容要“与时俱进” | 第41页 |
·要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 第41页 |
·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参与度 | 第41-42页 |
6 我国环境污染企业的政府规制对策建议 | 第42-48页 |
·通过政府规制改革鼓励企业采取合作行为 | 第42-43页 |
·制定奖惩制度加强企业环境责任意识 | 第42页 |
·政府进行绿色消费宣传引导企业生产差异化产品 | 第42-43页 |
·通过政府规制改革抑制企业采取不合作行为 | 第43-48页 |
·避免环境污染规制“俘虏”可能性的建议 | 第43-45页 |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规制政策建议 | 第45-46页 |
·防止企业进行违规污染的政策建议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