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垃圾处理政策变迁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与创新点 | 第12-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创新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比较研究法 | 第16页 |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 第16-17页 |
1 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 | 第17-22页 |
·垃圾处理政策的概念 | 第17-18页 |
·城市垃圾处理 | 第17页 |
·公共政策 | 第17-18页 |
·垃圾处理政策 | 第18页 |
·萨巴蒂尔的政策变迁理论 | 第18-22页 |
·倡议联盟框架成立的前提条件 | 第19页 |
·倡议联盟框架相对稳定的变量 | 第19-20页 |
·倡议联盟框架动态的系统事件 | 第20-22页 |
2 朝阳市垃圾处理政策变迁过程 | 第22-26页 |
·朝阳市垃圾处理政策变迁的背景 | 第22-23页 |
·改革开放前朝阳市垃圾处理政策变迁的过程 | 第23页 |
·随意堆放阶段(1949-1960 年) | 第23页 |
·起步建设阶段(1960-1978 年) | 第23页 |
·改革开放后朝阳市垃圾处理政策变迁的过程 | 第23-26页 |
·填埋阶段(1978-1990 年) | 第23-24页 |
·堆肥阶段(1990-1999 年) | 第24页 |
·焚烧阶段(1999-2007 年) | 第24页 |
·综合治理阶段(2007 至今) | 第24-26页 |
3 朝阳市垃圾处理政策变迁出现的问题 | 第26-32页 |
·政策颁布的前提条件不充分 | 第26-28页 |
·政策出台存在滞后性 | 第26页 |
·政策参与者范围狭小 | 第26-27页 |
·政策执行者力量分散 | 第27-28页 |
·政策制定中稳定性因素发展慢 | 第28-30页 |
·公共物品属性不突出 | 第28页 |
·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匀 | 第28-29页 |
·社会文化和结构不协调 | 第29页 |
·基本法律框架不同步 | 第29-30页 |
·政策制定中动态的系统事件缺乏活力 | 第30-32页 |
·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进步不配套 | 第30页 |
·政府的政策创新意识不强 | 第30-31页 |
·社会公共舆论权限不清 | 第31页 |
·政策子系统界限不明 | 第31-32页 |
4 朝阳市垃圾处理政策变迁的原因 | 第32-38页 |
·政策起始阶段准备略显薄弱 | 第32-33页 |
·现有政策与实际脱节 | 第32页 |
·社会参与主体过少 | 第32-33页 |
·执行者权力范围过小 | 第33页 |
·政策制定中稳定性变量发挥作用有限 | 第33-35页 |
·公共物品排他性弱化 | 第33-34页 |
·物质资源的供应匮乏 | 第34页 |
·社会文化和结构与时代脱节 | 第34-35页 |
·法律法规改进速度缓慢 | 第35页 |
·政策执行中外部变量因素协调能力差 | 第35-38页 |
·社会环境发展低迷,放缓技术更新脚步 | 第35-36页 |
·政府过于追求社会稳定,淡化改革的激情 | 第36页 |
·舆论界管理不规范,政府压力大 | 第36-37页 |
·政府职能权责不明,管理层次不清 | 第37-38页 |
5 完善朝阳市垃圾处理政策变迁的对策 | 第38-45页 |
·保证政策改进的前提条件准备齐全 | 第38-40页 |
·加大科研力度,避免政策与症结分离 | 第38页 |
·鼓励社会多方参与,达到合作共赢 | 第38-39页 |
·赋予底层执行者充分的职权,提高工作热情 | 第39-40页 |
·充分发挥社会稳定性变量的作用 | 第40-42页 |
·对垃圾处理的公共属性进行重新界定 | 第40页 |
·政府加大财力和物资的支持力度 | 第40-41页 |
·推进和谐社会和社会管理格局建设 | 第41页 |
·加速对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 | 第41-42页 |
·调动外部变量因素参与的积极性 | 第42-45页 |
·营造友好型社会环境,重视技术革新与引进 | 第42页 |
·政府加大政策改进和创新决心,迅速建立可行的方案 | 第42-43页 |
·规范公共舆论的服务范围,鼓励多层次的监督体制 | 第43页 |
·明确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在日常生活中的管理能力 | 第43-45页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