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掺水燃烧技术的现状 | 第13-17页 |
| ·掺水燃烧反应机理 | 第13-15页 |
| ·乳化柴油在柴油机上的应用 | 第15-16页 |
| ·缸内直接喷水技术的应用 | 第16页 |
| ·进气空气增湿的应用 | 第16-17页 |
| ·CFD在柴油机上的应用 | 第17-18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柴油乳化掺水燃烧的仿真研究 | 第19-31页 |
| ·燃烧室模型的建立与网格的划分 | 第19-21页 |
| ·计算对象 | 第19-20页 |
| ·燃烧室模型的建立 | 第20页 |
| ·网格的划分 | 第20-21页 |
|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21-23页 |
| ·求解器参数设置 | 第21页 |
|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21-22页 |
| ·缸内初始条件的设置 | 第22-23页 |
| ·计算模型的选取 | 第23-24页 |
| ·缸内气体流动模型 | 第23-24页 |
| ·燃油喷射和雾化模型 | 第24页 |
| ·燃烧模型 | 第24页 |
| ·排放模型 | 第24页 |
| ·模型的验证 | 第24-25页 |
| ·柴油乳化掺水的设置 | 第25-26页 |
| ·柴油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26-29页 |
| ·不同掺水比例对柴油机缸内压力的影响 | 第26-27页 |
| ·不同掺水比例对柴油机缸内温度的影响 | 第27-28页 |
| ·不同掺水比例对柴油机NOx排放的影响 | 第28-29页 |
| ·不同掺水比例对柴油机碳烟排放的影响 | 第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进气道喷水系统的设计及试验装置设计 | 第31-47页 |
| ·进气道喷水方案的设计 | 第31-33页 |
| ·进气道喷水方案的确定 | 第31-32页 |
| ·供水系统设计 | 第32-33页 |
| ·控制单元的设计 | 第33-42页 |
| ·控制单元硬件设计 | 第33-37页 |
| ·执行机构 | 第37-39页 |
| ·控制单元软件设计 | 第39-42页 |
| ·喷水量的标定 | 第42-43页 |
| ·试验设备和测试系统 | 第43-45页 |
| ·试验用机 | 第43-44页 |
| ·测试系统简介 | 第44-45页 |
| ·试验方法 | 第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不同进气道喷水量对柴油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 第47-65页 |
| ·不同进气道喷水量对柴油机动力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 ·不同进气道喷水量对柴油机经济性的影响 | 第48-50页 |
| ·不同进气道喷水量对柴油机燃烧性能的影响 | 第50-56页 |
| ·不同进气道喷水量对缸压的影响 | 第50-52页 |
| ·不同进气道喷水量对放热率的影响 | 第52-54页 |
| ·不同进气道喷水量对缸内温度的影响 | 第54-56页 |
| ·不同进气道喷水量对柴油机尾气污染物的影响 | 第56-63页 |
| ·不同进气道喷水量对烟度排放的影响 | 第56-58页 |
| ·不同进气道喷水量对NOx排放的影响 | 第58-60页 |
| ·不同进气道喷水量对CO排放的影响 | 第60-62页 |
| ·不同进气道喷水量对HC排放的影响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五章 进气道喷水对柴油机振动的影响研究 | 第65-73页 |
| ·内燃机振动及研究的意义 | 第65-66页 |
| ·振动的危害 | 第65页 |
| ·内燃机振动的激励源 | 第65页 |
| ·研究内燃机振动的目的和意义 | 第65-66页 |
| ·内燃机振动的测试仪器及信号的处理 | 第66-68页 |
| ·数据采集 | 第66页 |
| ·振动传感器 | 第66-67页 |
| ·测点的布置 | 第67页 |
| ·信号的数字处理 | 第67-68页 |
| ·柴油机掺水燃烧的振动信号分析 | 第68-72页 |
| ·压力升高率 | 第68-70页 |
| ·缸体振动 | 第70-71页 |
| ·缸盖振动 | 第71-72页 |
| ·本章小节 | 第72-73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 ·全文总结 | 第73页 |
| ·工作展望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致谢 | 第79-8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