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铁路景观环境后评价研究背景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内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铁路沿线景观环境后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7-26页 |
·基本概念 | 第17-19页 |
·景观 | 第17页 |
·景观生态 | 第17页 |
·景观与环境 | 第17-18页 |
·铁路景观及景观要素的界定 | 第18-19页 |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景观后评价中的应用 | 第19-22页 |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 第19-20页 |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方式 | 第20-21页 |
·GIS在景观环境后评价中的主要功能 | 第21-22页 |
·铁路沿线景观后评价实施流程分析及思路 | 第22-23页 |
·铁路沿线景观后评价实施流程分析 | 第22页 |
·完善铁路沿线景观后评价实施体系思路 | 第22-23页 |
·铁路沿线景观后评价与保护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景观的生态学原理 | 第23-24页 |
·恢复生态理论 | 第24-25页 |
·景观结构和功能 | 第25页 |
·景观美学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高速铁路沿线景观后评价方法研究 | 第26-42页 |
·铁路沿线景观影响分析 | 第26-30页 |
·对地形和地质景观环境的影响 | 第27页 |
·对植物景观环境的影响 | 第27-29页 |
·对动物景观环境的影响 | 第29-30页 |
·对水土流失及水环境景观的影响 | 第30页 |
·铁路静态景观与动态景观分析 | 第30-33页 |
·速度与距离对动态视景的影响 | 第30-31页 |
·动态视距分析 | 第31-33页 |
·高速铁路沿线景观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35页 |
·高速铁路沿线景观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第34-35页 |
·高速铁路沿线景观后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5页 |
·高速铁路沿线景观环境后评价基本方法 | 第35-36页 |
·前后对比法 | 第35页 |
·景观质量法 | 第35-36页 |
·景观敏感度法 | 第36页 |
·地理信息系统评价法 | 第36页 |
·高速铁路沿线景观环境综合后评价模型 | 第36-42页 |
·景观质量后评价 | 第37-39页 |
·景观敏感度后评价 | 第39-41页 |
·基于景观质量与景观敏感度的景观综合后评价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基于GIS技术的高速铁路沿线景观后评价程序设计 | 第42-48页 |
·概述 | 第42页 |
·程序开发方式选择 | 第42-43页 |
·程序设计 | 第43-46页 |
·程序GIS平台选择 | 第43页 |
·程序开发环境 | 第43-44页 |
·程序总体框架设计 | 第44-45页 |
·程序功能设计 | 第45-46页 |
·数据库的设计 | 第46-48页 |
·数据来源 | 第46页 |
·空间数据库设计 | 第46-47页 |
·属性数据库设计 | 第47页 |
·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关联 | 第47-48页 |
第五章 高速铁路沿线景观后评价研究实证分析 | 第48-60页 |
·京沪高速铁路项目概况 | 第48-50页 |
·在拉动经济与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 | 第48页 |
·工程概况 | 第48-50页 |
·京沪高速铁路沿线景观后评价程序研究 | 第50-60页 |
·程序管理 | 第50页 |
·程序主菜单与工具条 | 第50-51页 |
·后评价管理 | 第51-58页 |
·制图 | 第58-59页 |
·帮助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0页 |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