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大地测量学论文--电磁波测距和基线测量论文--无线电测距论文

基于SBAS技术的青藏铁路区冻土形变监测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4页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9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2页
     ·冻土形变监测研究的现状第9-10页
     ·SBAS技术研究的现状第10-12页
   ·目前存在的问题第12页
   ·论文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第12-13页
   ·论文的组织结构第13-14页
第二章 SBAS技术监测地表形变方法第14-23页
   ·D-InSAR技术第14-19页
     ·D-InSAR技术基本原理第14-15页
     ·D-InSAR数据处理流程第15-19页
     ·D-InSAR技术存在的不足第19页
   ·短基线集(SBAS)技术第19-22页
     ·SBAS技术基本原理第19-22页
     ·SBAS数据处理流程第22页
   ·本章小节第22-23页
第三章 研究区概括与数据源第23-30页
   ·研究区概况第23-25页
     ·研究区地理环境第23页
     ·研究区气候特点第23-24页
     ·研究区冻土特性第24-25页
   ·数据源第25-29页
     ·ENVISAT-ASAR数据第25-26页
     ·SRTM DEM数据第26-28页
     ·卫星轨道数据第28-29页
   ·本章小节第29-30页
第四章 基于D-InSAR的研究区冻土形变研究第30-39页
   ·ASAR数据处理第30-37页
   ·形变结果分析第37-38页
   ·本章小节第38-39页
第五章 基于SBAS的青藏高原冻土时间序列形变研究第39-56页
   ·短基线技术监测青藏高原冻土实例第39-47页
     ·干涉对的选取第40页
     ·差分干涉第40-42页
     ·高相干点的选取第42页
     ·高程残差与大气误差的去除第42-46页
     ·生成时间形变序列图第46-47页
   ·研究区冻土形变结果与分析第47-49页
   ·冻土形变规律分析第49-53页
   ·冻融对工程影响的防治第53-55页
   ·本章小节第55-5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6-57页
   ·本文所做的工作第56页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3页
附录第63-64页
致谢第64-65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乳酸杆菌基因工程菌肠粘膜粘附以及对小分子尿毒素的分解研究
下一篇:基于GIS的高速铁路沿线景观后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