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层交换安全隐患分析与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论文的背景 | 第8页 |
·论文的选题和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1页 |
·论文的组织和结构 | 第11-13页 |
第二章 二层交换的理论体系及安全性概述 | 第13-22页 |
·以太网概述与数据帧格式 | 第13-15页 |
·OSI模型 | 第13-14页 |
·以太网简介 | 第14页 |
·以太网数据帧格式 | 第14-15页 |
·二层交换机转发原理及安全性分析 | 第15-17页 |
·二层交换机转发原理 | 第15-16页 |
·二层交换机转发算法的漏洞分析 | 第16-17页 |
·生成树协议及安全性分析 | 第17-19页 |
·生成树协议的产生与发展 | 第17页 |
·生成树协议的工作原理 | 第17-18页 |
·生成树协议的安全漏洞分析 | 第18-19页 |
·DHCP的工作原理及安全性分析 | 第19-20页 |
·DHCP的工作原理 | 第19-20页 |
·DHCP服务的安全性分析 | 第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三章 针对二层交换安全隐患的攻击模型 | 第22-35页 |
·常见的二层交换攻击方式概述 | 第22-23页 |
·二层交换机毒化攻击及效果分析 | 第23-27页 |
·交换机毒化攻击模型分析 | 第23-24页 |
·模拟攻击试验 | 第24-26页 |
·模拟攻击效果分析 | 第26-27页 |
·数据帧误导攻击及效果分析 | 第27-30页 |
·数据帧误导攻击模型分析 | 第27页 |
·数据帧误导模拟攻击试验 | 第27-30页 |
·模拟攻击效果分析 | 第30页 |
·生成树协议攻击及效果分析 | 第30-32页 |
·生成树协议攻击模型分析 | 第30页 |
·模拟生成树协议攻击试验 | 第30-32页 |
·模拟攻击效果分析 | 第32页 |
·DHCP耗尽攻击实验及效果分析 | 第32-34页 |
·DHCP耗尽攻击模型及实验过程 | 第32-33页 |
·DHCP耗尽攻击实验效果分析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基于二层交换安全监测模型的设计 | 第35-42页 |
·监测模型设计思想 | 第35页 |
·监测模型的设计 | 第35-37页 |
·监测模型功能模块设计 | 第37-41页 |
·网络数据帧捕获模块设计 | 第37-38页 |
·数据帧协议分析模块 | 第38-39页 |
·统计分析模块设计 | 第39-40页 |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 第40页 |
·响应模块设计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基于二层交换安全监测系统实现与测试 | 第42-49页 |
·监测系统的开发环境 | 第42页 |
·监测系统主要模块的实现 | 第42-45页 |
·数据帧捕获及过滤模块实现 | 第42-43页 |
·数据帧协议分析模块实现 | 第43-44页 |
·统计分析模块的实现 | 第44-45页 |
·系统测试与分析 | 第45-48页 |
·实验环境 | 第45-46页 |
·系统测试效果 | 第46-48页 |
·实验分析与结论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9-51页 |
·总结 | 第49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49-50页 |
·进一步研究与未来发展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