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 ·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现状 | 第10-12页 |
| ·不确定多属性决策相关理论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缺陷与不足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 ·主要观点和创新点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属性权重已知的不确定多属性决策问题研究 | 第21-33页 |
| ·灰距离熵的定义和性质 | 第21-23页 |
| ·灰距离熵的定义 | 第21-22页 |
| ·灰距离熵的性质 | 第22-23页 |
| ·不确定多属性决策问题的灰距离熵模型分析 | 第23-28页 |
| ·基于距离熵的逼近理想解排序法主要思想 | 第23-24页 |
| ·多属性决策距离熵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 ·基于灰距离熵的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方法 | 第25-26页 |
| ·算例分析 | 第26-28页 |
| ·混合型多属性决策问题灰距离熵模型分析 | 第28-31页 |
| ·混合多属性决策问题描述 | 第28-29页 |
| ·学科建设项目团队合作能力评价实例分析 | 第29-31页 |
| ·基于灰距离熵的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模型性能分析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属性权重为区间灰数的不确定多属性决策问题研究 | 第33-45页 |
| ·不确定多属性决策的区间权重极大熵模型 | 第33-35页 |
| ·极大熵的主要思想 | 第33-34页 |
| ·区间属性权重极大熵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 ·区间属性值离差最大化的灰距离熵模型 | 第35-36页 |
| ·属性值离差最大化的灰距离熵描述 | 第35页 |
| ·属性值离差最大化的灰距离熵模型 | 第35-36页 |
| ·基于极大熵和灰距离熵的双目标组合赋权模型 | 第36-39页 |
| ·双目标组合赋权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 ·双目标组合赋权模型的单目标化 | 第37-39页 |
| ·属性权重为区间灰数的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方法 | 第39页 |
| ·学科建设项目团队影响力评价实例分析 | 第39-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属性权重完全未知的不确定多属性决策问题研究 | 第45-54页 |
| ·灰色熵权的建立 | 第45-48页 |
| ·熵权与属性指标值的区分度 | 第45-46页 |
| ·灰色熵权建立的必要性分析 | 第46-47页 |
| ·灰色熵权的建模过程 | 第47-48页 |
| ·多属性决策的灰色熵权决策过程 | 第48-49页 |
| ·学科建设项目团队知识创新能力评价实例分析 | 第49-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4-56页 |
| ·总结 | 第54页 |
| ·研究展望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