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

哈罗德·布鲁姆诗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6页
绪论第16-36页
 一、 哈罗德·布鲁姆的学术经历第16-19页
 二、 文献综述第19-28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19-24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24-28页
 三、 基本概念与范畴界说第28-31页
  (一) 诗歌是什么第28-30页
  (二) 诗学的界定第30-31页
 四、 论文的意义、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第31-36页
第一章 布鲁姆诗学的背景和思想来源第36-66页
 第一节 布鲁姆诗学的背景第36-49页
  一、 历史背景第36-37页
  二、 理论背景第37-49页
 第二节 布鲁姆诗学的理论思想来源第49-66页
  一、 弗莱的幻想与罗曼司理论第50-55页
  二、 德里达、德曼的解构主义思想与方法第55-59页
  三、 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机制与家庭罗曼司思想第59-63页
  四、 尼采的强力意志论、历史观和修辞论第63-66页
第二章 布鲁姆的诗歌观第66-84页
 第一节 诗歌的内涵与外延第66-73页
  一、 诗歌的内涵:强力诗歌第67-68页
  二、 诗歌的外延:宗教文本、理论著作第68-73页
 第二节 诗歌的性质第73-79页
  一、 想象与虚构性第73-74页
  二、 独创性与陌生性第74-76页
  三、 崇高性第76-77页
  四、 竞争性第77-79页
 第三节 、诗性与互文性辨析第79-84页
第三章 布鲁姆的诗人观第84-95页
 第一节 诗人与世界观第84-86页
 第二节 诗人中的诗人/作为诗人的诗人第86-90页
  一、 卡里斯马与魔性第86-88页
  二、 诗人中的诗人与天才之比较第88-90页
 第三节 强者诗人与弱者诗人第90-91页
 第四节 诗人/作者之死第91-95页
第四章 布鲁姆的诗学批评观、方法论与实践第95-132页
 第一节 诗歌批评观第95-100页
  一、 诗歌批评的性质:作为文学的批评第95-98页
  二、 诗歌批评的功用和标准第98-100页
 第二节 诗歌意义论第100-107页
  一、 意义在于诗歌、诗人之间的竞争关系第102-104页
  二、 意义在于诗人的有意创造和赋予第104-107页
 第三节 诗歌批评的具体方法第107-120页
  一、 试金石理论或对抗性批评第107-114页
  二、 修正比与误读之图第114-120页
 第四节 布鲁姆的诗歌批评实践第120-132页
第五章 诗歌传统与文学史观第132-160页
 第一节 诗歌传统观第132-136页
 第二节 布鲁姆的文学史观第136-142页
  一、 内在化的文学史与文学传统第136-139页
  二、 启蒙运动以后的文学史都是浪漫主义文学史第139-142页
 第三节 文学经典化与文学史构建第142-153页
  一、 经典、经典化与文学史第142-146页
  二、 布鲁姆的文学经典与经典化第146-153页
 第四节 布鲁姆论文学史的终结第153-160页
第六章 布鲁姆诗学的定位及评价第160-178页
 第一节 布鲁姆诗学的定位第160-165页
  一、 人文主义还是反人文主义第160-163页
  二、 激进的还是保守的第163-164页
  三、 本质主义还是建构主义第164-165页
 第二节 布鲁姆诗学的理论贡献第165-170页
 第三节 布鲁姆诗学的局限第170-178页
  一、 诗歌观、诗人观中的矛盾第170-174页
  二、 诗歌批评方法的缺陷第174-175页
  三、 诗歌传统、文学史观存在的问题第175-178页
结语 布鲁姆与中国当代诗学第178-183页
 一、 布鲁姆的著述在当代中国的译介与接受第178-180页
 二、 布鲁姆的诗学对中国当代诗学的启示与价值第180-183页
参考文献第183-201页
致谢第201-20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03页

论文共2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学生课外英语学习状况调查研究--以威海市第二中学为例
下一篇:酸性氨基酸在多肽质谱裂解中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