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转录因子(TF)与转录因子结合位点(TFBS) | 第11页 |
·转录因子分类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转录因子分类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基于DNA结合域对转录因子分类 | 第12-13页 |
·基于转录起始的必要性对转录因子分类 | 第13-14页 |
·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识别特性 | 第14-15页 |
·用于转录因子分类的方法 | 第15-18页 |
·隐马尔可夫模型 | 第16页 |
·最近邻算法(NNA) | 第16-18页 |
第2章 转录因子的向量表示 | 第18-24页 |
·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长度 | 第18-19页 |
·新的位置频率值 | 第19-20页 |
·不保守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比率 | 第20-21页 |
·非核小体位置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比率 | 第21-22页 |
·既保守又在核小体位置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比率 | 第22页 |
·GC含量 | 第22-24页 |
第3章 用支持向量机对转录因子分类 | 第24-27页 |
·支持向量机 | 第24-25页 |
·支持向量机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用 | 第25页 |
·支持向量机用于转录因子分类 | 第25-27页 |
第4章 实验 | 第27-36页 |
·实验数据来源 | 第27-29页 |
(1) 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序列结构信息和位置信息 | 第27页 |
(2) 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所在DNA区域的保守性信息 | 第27-28页 |
(3) 全基因组序列的核小体位置信息 | 第28-29页 |
·实验过程 | 第29-33页 |
·实验结果校验 | 第33-36页 |
·全检验法 | 第33页 |
·留一法交叉检验 | 第33页 |
·ROC曲线 | 第33-36页 |
第5章 总结和讨论 | 第36-38页 |
·总结 | 第36页 |
·讨论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3-4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