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1 绪论 | 第13-38页 |
|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 ·桩基负摩阻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33页 |
| ·现场试验研究 | 第16-20页 |
| ·模型试验研究 | 第20-23页 |
| ·数值模拟研究 | 第23-26页 |
| ·理论分析研究 | 第26-33页 |
| ·减少桩基负摩阻力措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3-34页 |
|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4-35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5-38页 |
| 2 考虑土体含水率变化对负摩阻力影响的单桩模型试验研究 | 第38-50页 |
| ·引言 | 第38页 |
| ·试验目的及试验方案 | 第38-40页 |
| ·试验目的 | 第38-39页 |
| ·试验方案 | 第39-40页 |
| ·试验概况 | 第40-43页 |
| ·试验槽的制作 | 第40-41页 |
| ·试验桩的制作 | 第41-42页 |
| ·试验土的选取 | 第42页 |
| ·测试仪器的选择 | 第42-43页 |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3-49页 |
| ·桩顶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桩端阻力及地面沉降情况 | 第43-45页 |
| ·地面堆载作用下土体分层沉降和桩端阻力值变化情况 | 第45-47页 |
| ·桩身下拽力和中性点位置变化情况 | 第47-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3 考虑固结时效的群桩负摩阻力系列模型试验研究 | 第50-84页 |
| ·引言 | 第50页 |
| ·试验目的及试验方案 | 第50-53页 |
| ·试验目的 | 第50-51页 |
| ·试验方案 | 第51-53页 |
| ·试验概况 | 第53-60页 |
| ·试验槽的制作 | 第53-54页 |
| ·试验桩的制作 | 第54-55页 |
| ·试验土的选取 | 第55页 |
| ·测试仪器的选择 | 第55-59页 |
|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59-60页 |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0-82页 |
| ·端承型竖直群桩 | 第60-67页 |
| ·摩擦端承型竖直群桩 | 第67-73页 |
| ·端承型倾斜群桩 | 第73-77页 |
| ·摩擦端承型倾斜群桩 | 第77-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 4 群桩负摩阻力特性的数值模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84-111页 |
| ·引言 | 第84页 |
|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84-89页 |
| ·FLAC~(3D)简介及其基本原理 | 第84-85页 |
| ·本构模型的选择 | 第85-86页 |
| ·接触面模型的定义 | 第86-87页 |
| ·基本计算模型及其参数 | 第87-88页 |
| ·数值计算模型验证 | 第88-89页 |
| ·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89-95页 |
| ·竖直单桩模型的数值模拟比较 | 第89-90页 |
| ·竖直3×3群桩模型的数值模拟比较 | 第90-93页 |
| ·倾斜2×2群桩模型的数值模拟比较 | 第93-95页 |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95-104页 |
| ·地基土固结时间效应的影响分析 | 第95-96页 |
| ·桩顶荷载和地面堆载施荷顺序的影响分析 | 第96-98页 |
| ·加载速率与加载方式的影响分析 | 第98-99页 |
| ·桩间距的影响分析 | 第99-101页 |
| ·桩-土摩擦系数的影响分析 | 第101-102页 |
| ·桩长以及地面堆载等级的影响分析 | 第102-103页 |
| ·桩基倾斜角的影响分析 | 第103-104页 |
| ·工程实例验证 | 第104-110页 |
| ·例1:马时冬等现场单桩试验 | 第104-106页 |
| ·例2:Walker等现场单桩试验 | 第106-107页 |
| ·例3:Combarieu等现场群桩试验 | 第107-11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 5 基于极限平衡原理的负摩阻力群桩效应系数理论计算方法 | 第111-119页 |
| ·引言 | 第111页 |
| ·理论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111-115页 |
| ·工程实例验证 | 第115-118页 |
| ·例1:本文模型试验 | 第115-116页 |
| ·例2:Little等现场试验 | 第116页 |
| ·例3:Combarieu等现场试验 | 第116页 |
| ·例4:Shibata等模型试验 | 第116页 |
| ·例5:Okabe等现场试验 | 第116-117页 |
| ·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117-1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 6 减小桩基负摩阻力措施的研究及应用 | 第119-141页 |
| ·引言 | 第119-121页 |
| ·扩底楔形桩开发及其力学机理简介 | 第121-122页 |
| ·扩底预应力楔形管桩及其施工方法 | 第121-122页 |
| ·力学机理分析 | 第122页 |
|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模拟工况的确定 | 第122-125页 |
|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选择 | 第122-124页 |
| ·模拟工况的确定 | 第124-125页 |
| ·扩底楔形桩与等体积扩底桩、楔形桩以及等截面桩的对比分析 | 第125-128页 |
| ·竖向承载力特性 | 第125-126页 |
| ·竖向抗拔力特性 | 第126-127页 |
| ·地面堆载引起的桩侧负摩阻力特性 | 第127-128页 |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8-137页 |
| ·桩端土体与桩周土体模量比的影响分析 | 第128-130页 |
| ·桩-土摩擦系数的影响分析 | 第130-132页 |
| ·楔形角的影响分析 | 第132-133页 |
| ·扩大头直径的影响分析 | 第133-135页 |
| ·桩体模量的影响分析 | 第135-137页 |
| ·工程实例验证 | 第137-139页 |
| ·例1:蒋建平等楔形桩竖向抗压现场试验 | 第137-138页 |
| ·例2:王卫东等扩底桩竖向抗拔现场试验 | 第138-1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9-141页 |
| 7 竖向抗拔桩承载力理论计算方法及数值模拟分析 | 第141-157页 |
| ·引言 | 第141-144页 |
| ·竖向抗拔桩承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44页 |
| ·本章研究思路 | 第144页 |
| ·理论计算方法的建立 | 第144-148页 |
| ·数值模拟分析 | 第148-152页 |
|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选择 | 第148-149页 |
| ·数值模拟结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149-150页 |
| ·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150-152页 |
| ·工程实例验证 | 第152-156页 |
| ·例1:Das等模型试验 | 第152页 |
| ·例2:吕凡任等现场试验 | 第152页 |
| ·例3:魏鉴栋等现场试验 | 第152-153页 |
| ·例4:王卫东等现场试验 | 第153页 |
| ·例5:McCabe等群桩现场试验 | 第153-154页 |
| ·理论计算、数值模拟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154-1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6-157页 |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57-160页 |
| ·结论 | 第157-159页 |
| ·展望 | 第159-1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0-170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完成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情况 | 第170-172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172-173页 |
| 致谢 | 第173-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