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9-20页 |
1 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植物与传粉昆虫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 第9-12页 |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与植物挥发性化合物 | 第9-10页 |
·植物-传粉昆虫的互利共生关系 | 第10-11页 |
·花的气味-植物与传粉昆虫交流的重要媒介 | 第11-12页 |
2 榕树与传粉榕小蜂的共生关系概述 | 第12-16页 |
·榕树与传粉榕小蜂的专性共生关系 | 第12-14页 |
·榕树性系统 | 第14-15页 |
·榕树的隐头花序的发育时期 | 第15-16页 |
3 榕树挥发物在榕树-榕小蜂共生关系中的作用 | 第16-20页 |
·榕树-传粉榕小蜂“一对一”共生关系的化学基础 | 第16-17页 |
·传粉者只进入接受期隐头花序的化学基础 | 第17-18页 |
·雌雄异株隐头花序的雌性隐头花序的“欺骗”行为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6页 |
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与榕树分布状况 | 第20页 |
2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研究的榕树和榕小蜂的种类 | 第20-21页 |
·研究的挥发性化合物 | 第21页 |
3 榕树挥发性气体的采集方法 | 第21-23页 |
4 榕树挥发性气体的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仪器分析方法一 | 第23-24页 |
·仪器分析方法二 | 第24页 |
5 对传粉榕小蜂进行生物测定的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6 统计方法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榕树与传粉榕小蜂“一对一”共生关系的化学机制 | 第26-49页 |
1 前言 | 第26-28页 |
·研究背景 | 第26-27页 |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27-2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四种隐头花序接受期挥发物的采集和分析测定 | 第28页 |
·交叉生物测定试验 | 第28页 |
·统计方法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4页 |
·四种榕树的隐头花序挥发物的分析 | 第29-41页 |
·榕树隐头花序的种间形态差异与挥发物含量和种类的关系 | 第41-43页 |
·对叶榕传粉榕小蜂的生物测定试验 | 第43-44页 |
4 讨论 | 第44-49页 |
·榕树隐头花序接受期挥发物组成的特异性——“特化”和“泛化”策略 | 第44-47页 |
·传粉榕小蜂对寄主和非寄主挥发物的选择性 | 第47-49页 |
第三章 榕树隐头花序挥发物动态变化及其对传粉者行为的影响 | 第49-73页 |
1 前言 | 第49-51页 |
·研究背景 | 第49-50页 |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50-5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隐头花序挥发物的释放规律 | 第51页 |
·隐头花序传粉前后挥发物的变化 | 第51-52页 |
·生物测定试验 | 第52页 |
·统计方法 | 第5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2-69页 |
·榕树隐头花序挥发物的变化与传粉状态的关系 | 第52-59页 |
·传粉者对隐头花序不同发育时期挥发物的反应 | 第59-62页 |
·化合物组成与浓度:哪一个决定了接受期隐头花序挥发物的特殊性? | 第62-69页 |
4 讨论 | 第69-73页 |
·传粉后的花的变化及其作用 | 第69-71页 |
·挥发物特异性实现的方式-质的?量的? | 第71-73页 |
第四章 榕小蜂对雌雄隐头花序的行为反应的化学基础 | 第73-89页 |
1 前言 | 第73-76页 |
·研究背景 | 第73-76页 |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7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6-77页 |
·隐头花序挥发物的采集 | 第76页 |
·隐头花序挥发物对传粉者的生物测定试验 | 第76-77页 |
·统计方法 | 第7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7-87页 |
·对叶榕不同发育时期两种性别的隐头花序挥发物的释放规律 | 第77-78页 |
·对叶榕雌、雄隐头花序接受期挥发物的组成 | 第78-85页 |
·对叶榕传粉榕小蜂对寄主雌、雄隐头花序接受期挥发物的反应 | 第85-87页 |
4 讨论 | 第87-8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9-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4页 |
发表和投稿文章目录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