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课题背景 | 第11-26页 |
| ·稀土有机配合物光致发光的基本概念和机理 | 第11-15页 |
| ·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 第11-12页 |
| ·稀土离子和有机配体的电子跃迁类型 | 第12-13页 |
| ·影响稀土有机配合物光致发光性能的因素 | 第13-15页 |
| ·稀土有机配体的分类及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提高稀土配合物发光性能的途径 | 第17-18页 |
| ·稀土有机发光配合物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第18-24页 |
| ·稀土配合物生物分子探针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 ·稀土有机配合物电致发光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 ·稀土生物功能化合物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配体的设计与合成 | 第26-36页 |
| ·配体合成路线的设计 | 第26-27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7-29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27-28页 |
| ·试剂处理 | 第28-29页 |
| ·配体及其中间体的合成 | 第29-33页 |
| ·亚氨基二乙酸二甲酯的制备 | 第29页 |
| ·吡啶-2,6-二甲酰氯(2)的合成 | 第29-30页 |
| ·吡啶-2,6-二甲酸二甲酯(4)的合成 | 第30页 |
| ·4-羟甲基吡啶-2,6-二甲酸二甲酯(5)的合成 | 第30页 |
| ·4-对甲苯磺酰氧亚甲基吡啶-2,6-二甲酸二甲酯(6)的合成 | 第30-31页 |
| ·4-邻苯二甲酰亚胺基亚甲基吡啶-2,6-二甲酸二乙酯(8)的合成 | 第31页 |
| ·4-氨甲基吡啶-2,6-二甲酸二乙酯(9)的合成 | 第31-32页 |
| ·4-氨甲基吡啶-2,6-二甲酸的合成 | 第32页 |
| ·2,6-二(N,N-二甲氧羰基亚甲基氨基)羰基吡啶(3)的合成 | 第32页 |
| ·2,6-二(N,N-二羧甲基氨基)羰基吡啶(L_1)的合成 | 第32-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5页 |
| ·溶剂对4-邻苯二甲酰亚胺基甲基吡啶-2,6-二甲酸二乙酯(8)合成的影响 | 第33页 |
| ·对4-邻苯二甲酰亚胺基亚甲基吡啶-2,6-二甲酸二乙酯(8)水解的讨论 | 第33-34页 |
| ·反应时间对2,6-二(N,N-二甲氧羰基亚甲基氨基)羰基吡啶(3)产率的影响 | 第34页 |
| ·温度对2,6-二(N,N-二羧甲基氨基)羰基吡啶(L_1)生成的影响 | 第34-35页 |
| ·反应时间对2,6-二(N,N-二羧甲基氨基)羰基吡啶(L_1)产率的影响 | 第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36-43页 |
| ·化合物3、8和L_1的物理性质 | 第36页 |
| ·化合物3、8和L_1的结构表征 | 第36-42页 |
| ·元素分析 | 第36-37页 |
| ·化合物3、8和L_1的FT-IR和~1H-NMR谱图及解析 | 第37-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稀土配合物及共发光体系的合成、结构表征与荧光性能 | 第43-58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44-45页 |
| ·稀土有机配合物及共发光体系的合成 | 第45页 |
| ·稀土离子溶液的制备 | 第45页 |
| ·L_1的Tb(Ⅲ)、Eu(Ⅲ)、Sm(Ⅲ)配合物的制备 | 第45页 |
| ·Sm-La-L_1、Sm-La-L_2、Sm-La-L_3、Sm-La-L_4共发光体系的制备 | 第45页 |
| ·稀土离子固体配合物及共发光体系的结构表征 | 第45-50页 |
| ·L_1稀土离子配合物的元素分析 | 第45-46页 |
| ·配合物及共发光体系的IR图谱及分析 | 第46-48页 |
| ·四组共发光体系的IR图谱及分析 | 第48-5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0页 |
| ·稀土离子配合物及共发光体系的荧光特性 | 第50-57页 |
| ·L_1配合物的荧光性能及分析 | 第51-53页 |
| ·四组共发光体系的荧光性能及分析 | 第53-56页 |
| ·固态下的共发光机理的探讨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掺杂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作用的探讨 | 第58-69页 |
| ·实验所需仪器和试剂及其制备 | 第58-59页 |
| ·实验方法 | 第59页 |
| ·荧光光谱、猝灭机理、猝灭常数的确定 | 第59-68页 |
| ·荧光光谱 | 第59-61页 |
| ·猝灭机理和猝灭常数的确定 | 第61-64页 |
| ·结合常数和结合数的确定 | 第64-66页 |
| ·猝灭剂与BSA之间作用力的确定 | 第66-6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8-69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 附件 | 第86-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