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20页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1. 城市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2. 城市化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四)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 采用单一指标测量城市化水平的综述 | 第15-16页 |
2. 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的综述 | 第16-17页 |
3. 采用复合指标测量城市化水平的综述 | 第17-20页 |
一、城市化的理论来源及动力机制 | 第20-28页 |
(一) 城市化的理论来源 | 第20-23页 |
1. 与利益相关的城市化理论 | 第20-21页 |
2. 与地域优势相关的城市化理论 | 第21-23页 |
3. 与产业结构相关的城市化理论 | 第23页 |
(二)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 第23-28页 |
1. 收入的差距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重要原因 | 第23-24页 |
2. 制造业部门的集聚形成的综合优势是城市化的重要因素 | 第24页 |
3. 区位经济 | 第24-25页 |
4.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力 | 第25页 |
5. 工业化的扩张是城市化的主要拉力 | 第25-26页 |
6.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后发动力 | 第26-28页 |
二、内蒙古自治区的现状 | 第28-31页 |
(一) 内蒙古自治区概况 | 第28页 |
(二) 经济发展水平 | 第28-30页 |
(三) 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2000-2009年的城市化水平 | 第30-31页 |
三、实证模型 | 第31-35页 |
(一) 分析方法 | 第31-34页 |
1. 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31-32页 |
2. 因子分析法 | 第32-34页 |
3. 聚类分析 | 第34页 |
(二) 数据选取 | 第34-35页 |
四、构建综合评价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 第35-42页 |
(一) 构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 第35-37页 |
1. 构建测度城市化水平指标的原则 | 第35页 |
2. 选取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 第35-37页 |
(二) 分析影响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 第37-42页 |
五、综合比较内蒙古东西部的城市化水平 | 第42-59页 |
(一) 内蒙古东部和西部的划分 | 第42页 |
(二) 内蒙古12盟市指标值简要分析 | 第42-44页 |
(三) 测度内蒙古东西部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 | 第44-59页 |
1. 因子分析 | 第44-52页 |
2. 聚类分析 | 第52-59页 |
六、模型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9-63页 |
(一) 模型主要结论 | 第59页 |
(二) 政策建议 | 第59-63页 |
1. 增强呼包鄂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呼包鄂的集聚力 | 第59-60页 |
2. 内蒙古西部盟市围绕呼包鄂共同发展 | 第60-61页 |
3. 加大政府对内蒙古东部盟市的投入,尤其是兴安盟 | 第61页 |
4. 调整城乡二元结构 | 第61页 |
5. 内蒙古东部盟市应该制定一套有特色的城市化战略 | 第61-63页 |
全文总结 | 第63-64页 |
(一) 论文主要结论 | 第63页 |
(二) 论文研究不足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