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2页 |
| ·两水相系统概述 | 第10-14页 |
| ·两水相系统介绍 | 第10-11页 |
| ·两水相系统的特点 | 第11-12页 |
| ·两水相在分离方面的应用 | 第12-14页 |
| ·可回用两水相体系 | 第14-16页 |
| ·温度敏感两水相体系 | 第14-15页 |
| ·压力敏感两水相体系 | 第15页 |
| ·pH敏感型两水相体系 | 第15-16页 |
| ·光敏感型可回收两水相体系 | 第16页 |
| ·两水相相图的一般性质 | 第16-17页 |
| ·两水相热力学模型介绍 | 第17-19页 |
| ·常见两水相模型关联方法 | 第19-20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温度敏感聚合物的制备和表征 | 第22-36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2-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 ·单体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的制备 | 第23页 |
| ·单体合成 | 第23页 |
| ·熔程测定 | 第23页 |
| ·温度敏感聚合物P_(NBAa)和P_(NDB)的制备 | 第23-25页 |
| ·聚合原理 | 第23-24页 |
| ·温度敏感聚合物P_(NBAa)的合成 | 第24页 |
| ·温度敏感聚合物P_(NDB)的合成 | 第24-25页 |
| ·温度敏感聚合物P_(NBAa)和P_(NDB)的表征和性质 | 第25-26页 |
| ·聚合物分子结构测定 | 第25页 |
| ·聚合物分子量测定 | 第25-26页 |
| ·两种聚合物最低临界温度(LCST) | 第2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4页 |
| ·单体NIAP的制备 | 第26页 |
| ·互成相的温度敏感聚合物PNBaA和PDNB的制备 | 第26-29页 |
| ·聚合物P_(NBA)和P_(NDB)单体选择 | 第26-27页 |
| ·聚合物P_(NBAa)合成的最佳条件 | 第27-28页 |
| ·聚合物P_(NDB)合成的最佳条件 | 第28-29页 |
| ·温度敏感聚合物PBNA。的表征和性质 | 第29-31页 |
| ·聚合物分子结构表征 | 第29-30页 |
| ·聚合物P_(NBAa)的分子量 | 第30-31页 |
| ·温度敏感聚合物PDNB的表征和性质 | 第31-34页 |
| ·聚合物分子结构表征 | 第31-33页 |
| ·聚合物PNDB的分子量 | 第33-34页 |
| ·两种聚合物最低临界温度(LCST) | 第34页 |
| ·结论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温度敏感两水相体系的构建 | 第36-44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36页 |
|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 ·与不同物质成相实验 | 第37页 |
| ·两水相相图绘制 | 第37页 |
| ·两水相聚合物的回收 | 第37-38页 |
| ·聚合物回收条件 | 第37页 |
| ·聚合物多次回收率实验 | 第37页 |
| ·无机盐种类对聚合物回收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 ·pH对聚合物回收率的影响 | 第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2页 |
| ·与不同物质成相实验 | 第38-39页 |
| ·两水相系统相图 | 第39-40页 |
| ·两水相聚合物的回收 | 第40-42页 |
| ·聚合物五次回收率 | 第40-41页 |
| ·无机盐种类对聚合物回收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 ·pH对聚合物回收率的影响 | 第42页 |
| ·结论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两水相系统萃取去甲基金霉素的初步研究 | 第44-50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44-45页 |
|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 ·计算公式 | 第45页 |
| ·去甲基金霉素在两水相体系中的分配 | 第45-46页 |
| ·全波长扫描 | 第45页 |
| ·去甲基金霉素标准曲线 | 第45页 |
| ·不同溶液pH对分配系数的影响 | 第45页 |
| ·不同无机盐种类及其浓度对分配系数的影响 | 第45-4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6-49页 |
| ·去甲基金霉素在两水相体系中的分配 | 第46-49页 |
| ·全波长扫描 | 第46页 |
| ·去甲基金霉素标准曲线 | 第46-47页 |
| ·溶液pH对分配系数的影响 | 第47-48页 |
| ·不同无机盐种类及其浓度对分配系数的影响 | 第48-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P_(ADB)-P_(NB)再生型两水相相图预测 | 第50-61页 |
| ·引言 | 第50页 |
| ·两水相热力学模型 | 第50-53页 |
| ·实验部分 | 第53-54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3-54页 |
| ·温度敏感聚合物P_(NB)的合成 | 第53-54页 |
| ·pH敏感聚合物P_(ADB)的合成 | 第54页 |
| ·相图测定 | 第5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 符号表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