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绪论 | 第11-23页 |
|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简介 | 第11-14页 |
|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 第11-14页 |
|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主要性能指标 | 第14页 |
| ·局部受压研究概述 | 第14-18页 |
|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8-23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8-21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21-23页 |
| 2 局部受压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的概述 | 第23-33页 |
| ·局部受压计算理论 | 第23-25页 |
| ·材料强度理论 | 第23页 |
| ·弹性理论 | 第23-24页 |
| ·套箍强化理论 | 第24页 |
| ·楔劈理论 | 第24-25页 |
| ·混凝土微柱失稳理论 | 第25页 |
|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局部抗压设计 | 第25-29页 |
| ·预应力混凝土局部承压问题的提出 | 第26-27页 |
| ·局部抗压原理和方法 | 第27-29页 |
| ·局部抗压规范方法及解释 | 第29页 |
| ·我国规范的相关设计方法 | 第29-31页 |
| ·局部承压强度提高系数 | 第29-30页 |
| ·局压承载力公式 | 第30-31页 |
| ·各国规范比对 | 第31-33页 |
| ·“规范”(GB50010-2002) | 第31页 |
| ·ACI318-99 | 第31-32页 |
| ·CEB-FIP Model Code 1990 | 第32-33页 |
| 3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33-41页 |
| ·原材料 | 第33-35页 |
| ·试件设计与制备 | 第35-37页 |
| ·配合比 | 第36页 |
| ·试验方案 | 第36页 |
| ·试件的制备 | 第36-37页 |
| ·试验方法 | 第37-41页 |
|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 第37-38页 |
| ·局部承压试件加载方式 | 第38页 |
| ·试验加载制度和测试内容 | 第38-41页 |
| 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1-61页 |
| ·破坏形态及破坏机理 | 第41-44页 |
| ·破坏形态概述 | 第41-42页 |
| ·破坏机理分析 | 第42-44页 |
| ·RPC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测定 | 第44-45页 |
| ·试验数据 | 第44-45页 |
| ·统计分析 | 第45页 |
| ·局部抗压面积比A_b/A_l对RPC局部抗压性能的影响 | 第45-52页 |
| ·局压过程的荷载~位移曲线 | 第45-47页 |
| ·局部承压开裂荷载数据与分析 | 第47-49页 |
| ·局部承压极限荷载数据与分析 | 第49-51页 |
| ·局部承压开裂强度f_(cr)与极限强度f_u的对比关系 | 第51-52页 |
| ·RPC预应力锚固端局部应力分析 | 第52-56页 |
| ·有预留孔道的RPC材料局压荷载~位移曲线 | 第52-53页 |
| ·实验数据 | 第53-55页 |
| ·RPC预应力结构锚下是否需配置间接钢筋的判定 | 第55-56页 |
| ·局部承压位置对RPC局部承压性能的影响 | 第56-60页 |
| ·实验的荷载~变形曲线 | 第56-57页 |
| ·局压垫板位置不同时的实验数据分析 | 第57-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5 RPC局部抗压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61-75页 |
| ·引言 | 第61页 |
| ·有限元及ANSYS软件简介 | 第61-63页 |
| ·混凝土SOLID65单元 | 第63-70页 |
| ·单元的线性行为 | 第64-65页 |
| ·单元的非线性行为 | 第65-68页 |
| ·SOLID65混凝土屈服及失效准则 | 第68-70页 |
| ·RPC材料的局部受压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70-75页 |
| ·材料的模拟 | 第70-71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第71-73页 |
| ·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73-75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 ·论文总结 | 第75页 |
| ·工作展望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作者简历 | 第81-85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