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行车安全预警理论与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2-13页 |
| ·相关基础理论 | 第13-20页 |
| ·安全系统工程理论 | 第13-14页 |
| ·事故致因理论 | 第14-17页 |
| ·安全预警理论 | 第17-18页 |
| ·信息集成理论 | 第18-2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7页 |
| ·基于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 | 第20-21页 |
| ·铁路安全预警 | 第21-22页 |
| ·铁路安全评价 | 第22-24页 |
| ·安全管理及预警系统应用 | 第24-26页 |
| ·国内外研究总结 | 第26-27页 |
| ·本文工作 | 第27-3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 ·论文结构 | 第29-32页 |
| 第二章 基于安全信息的铁路行车事故致因模型 | 第32-44页 |
| ·事故分析 | 第32-33页 |
| ·安全监控系统与事故预防 | 第33-36页 |
| ·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预防冒进信号事故 | 第34页 |
| ·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预防热切事故 | 第34-35页 |
| ·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系统预防超偏载事故 | 第35-36页 |
| ·安全检查信息与事故预防 | 第36-37页 |
| ·安全监察信息与事故预防 | 第37-38页 |
| ·铁路行车事故致因模型 | 第38-43页 |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1页 |
| ·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 ·预防措施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综合集成的预警框架研究 | 第44-54页 |
| ·背景分析 | 第44-45页 |
| ·综合集成的目标 | 第45-46页 |
| ·预警框架分析 | 第46-52页 |
| ·框架涉及的若干关键技术 | 第52-53页 |
| ·安全信息采集技术 | 第52页 |
| ·信息集成技术 | 第52-53页 |
| ·安全预测和评价技术 | 第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预测、预警模型与安全评价 | 第54-74页 |
| ·事故趋势预测 | 第54-62页 |
| ·事故预测的意义 | 第54页 |
| ·铁路行车安全事故特点 | 第54-56页 |
| ·预测指标选择 | 第56页 |
| ·预测方法比较 | 第56-58页 |
| ·事故趋势仿真 | 第58-62页 |
| ·行车安全综合预警模型 | 第62-66页 |
| ·数据融合技术 | 第62-63页 |
| ·信息融合结构分类 | 第63-65页 |
| ·网络化评判模型 | 第65-66页 |
| ·安全状态评价 | 第66-73页 |
| ·安全评价基本原理 | 第66-68页 |
|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 | 第68-69页 |
| ·指标体系的结构 | 第69-70页 |
| ·指标体系的内容 | 第70-71页 |
| ·评价过程及方法 | 第71-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五章 相关实现技术研究与应用 | 第74-110页 |
| ·分布式数据协同中间件研究 | 第75-81页 |
| ·数据协同的需求分析 | 第75-76页 |
| ·数据协同的中间件的功能结构 | 第76-77页 |
| ·中间件的具体程序流程 | 第77-80页 |
| ·中间件的应用分析 | 第80-81页 |
| ·基于SOA的铁路安全监控系统互操作平台 | 第81-88页 |
| ·互操作需求分析 | 第81-82页 |
| ·信息模型 | 第82-84页 |
| ·互操作模型 | 第84-86页 |
| ·数据交换模式 | 第86-87页 |
| ·互操作平台框架 | 第87-88页 |
| ·应用分析 | 第88页 |
| ·面向铁路安全监督业务的轻量级工作流研究 | 第88-97页 |
| ·需求分析 | 第88-89页 |
| ·轻量级工作流定义 | 第89-93页 |
| ·轻量级工作流模型 | 第93-95页 |
| ·工作流的设计与实现 | 第95-96页 |
| ·应用分析 | 第96-97页 |
| ·业务流程优化研究 | 第97-102页 |
| ·流程优化的现状 | 第97-99页 |
| ·针对货检业务的流程优化 | 第99-102页 |
| ·车辆运行安全综合预警应用 | 第102-107页 |
| ·应用背景 | 第102-103页 |
| ·预警模型 | 第103-106页 |
| ·实现框架 | 第106-10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7-110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0-112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10-111页 |
| ·研究展望 | 第111-1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 致谢 | 第116-117页 |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7页 |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17页 |
| 获奖情况 | 第117-118页 |
| 详细摘要 | 第118-128页 |